上週談衞生,說衞生是條件也是習慣,因篇幅限制,還有未盡之意。
衞生之重要,因為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每年十月十五日,是「全球洗手日」—你可能已嗤的一聲笑了出來,那是因為你生活在香港,在幼稚園已學會了這件重要的事—倡議者可不是沒事找事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今年全球洗手日強調,養成用肥皂洗手這一看似簡單的日常衞生習慣,可拯救全世界數百萬兒童的生命。
請看他們「講事實、擺道理」︰全球每天平均有超過二千名五歲以下幼兒死於腹瀉相關疾病,其中約一千八百人死於因缺乏安全飲用水、衞生設施和基本衞生條件而導致的腹瀉症。
糞口途徑傳染是腹瀉病的基本傳播方式,而在處理食物之前、便後或換尿布之後用肥皂洗手,是防止有關傳染的最簡單最便宜的方法。
問題是你在幼稚園已學會的知識和習慣,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並不是普通常識。當然,其中很多地方的衞生條件的確很壞,但是,如果父母知道洗手可以令孩子不那麼容易生病,他們會很努力去做到的。如果有人幫忙解決條件上的難題,他們肯定會很樂意養成習慣。
知識是那麼重要,即使是簡單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可以引起很大的效果。基礎性的東西往往更為重要。不單在衞生方面,在做人處世以至信仰生活其實都是一樣。許多人誇誇其談,但是基本態度一塌糊塗,叫人煩惱,比如說,無禮,不講理,這些都是基本知識基本態度,能讓他從頭由幼稚園來過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