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理解的平常心,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周圍所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心態。平常心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等等觀念的匯合而已。作為一種處世態度,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愛之心等等。這種平常心,能助人看破人生種種的遭遇,表面是看破,其實是一種超越,非常有深度的人生智慧之道。然而,筆者認為只靠個人的修煉,單靠一己之力,如何能達到呢?
事實上,前人所謂平常心,不過是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周圍事情的一種心態。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常態」,是個人修養後方可具有的,它屬於一種維繫終身的「處世哲學」。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平常心也不是消極遁世: 平常心是一種境界,平常心是積極人生,平常心是道,也是超越人生苦況、劣境、不幸的態度。正如古人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憂;無時不樂,無時無憂」。正如詩人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中國文人致力「平常心是道」的境界,所謂「若無閒事掛心頭」,一年四季中不同的天氣都各有各的好,學習全然接受。真正領悟平常心的意義,並以此為人生準則,從中獲取無限的滿足,便能成為一個時時幸福的人。如此說來,平常心的內涵博大精深,看似平常的「平常心」,其實並不平常。就因為既不尋常,尋常人怎能輕易達到呢?
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五至六節提及人生喜樂的祕訣:「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當中提及喜樂的來源在於具有「謙讓的心」。這「謙讓的心」是一種「柔和,溫文,親切,通情,寬容,鎮靜,豁達」,這些均可以媲美中國人的「平常心」;然而保羅這種「平常心」是「靠主」的,那就是「在主裏的平常心」,就是這種心使保羅在監獄中仍能高聲讚美主,向羅馬兵傳福音,在困境重重下完成多卷保羅書信,這是何等積極的人生呢。
相傳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能醫治百病。一天,一個扶着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鎮民帶着同情的口吻說:「這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這位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正是祈求上主給他有一顆「在主裏的平常心」,以致能夠在缺乏中仍能站起來,好好過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