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檢拾一疊舊報章,翻出了其中一份,又是一則「調查」報道。其中大半是八十後的少年才俊,正在英年奮發有為的棟樑,他們的希望是三十三歲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段期間先是置業、結婚,到五十五歲能積聚五百萬就退休,享受無憂的生活。真是其志可嘉,也不算奢求,因為這段日子,已經歷過了近三十多年掙扎拚搏,是該好好地安頓下來的了。
到時可否達到這樣的實踐?是個未知之數。除了些少數幸運兒或是奇跡者之外,看來並不是這麼樂觀。在報道中說他們大多數沒有固定儲蓄的習慣,加以入息不多,成了左手來、右手去,甚至寅吃卯糧入不敷支,計畫成了畫餅。三十三歲時的一百萬,不只未儲夠,常常囊空如洗,五十五歲退休嗎?還得要再捱多幾個十年,五百萬這個銀碼,仍是遙不可及。
這也是時代不同,我們那一代麼,三十上下的歲數,都是傻乎乎的每天在聽話聽教地埋頭苦幹,從不會想到甚麼置業買樓。最乖最聰明的也只是稍有餘錢便存入銀行,由活期慢慢變成定期,從紅簿仔轉了存款單,連買股票也不懂,最多參加一些友儕間較為穩靠的「義會」,按時供款得到稍多的利息。
那時還未興「小家庭」,多是幾代同居,兄弟妯娌共處在大家庭裏。也不知道祖輩是怎樣經營的,很多成了晚輩的餘蔭。當然也有不少是貧無立錐、家無片瓦的,可是一般來說都居有所。
這連我自己也想不出答案的問題?自己讀書比老父多,自問也比他老人家能幹,但他除了一家十多口供養之外,還顧及不少親串,而我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