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應建立和平的國度


2442 期(2011 年 6 月 1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宣道會荃灣堂與基道文字事工合辦「教會倫理系列講座.耶穌的倫理學」,經已於五月二十九日下午,在宣道會荃灣堂舉辦了第二講,由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劉振鵬牧師主講「和平的國度」。他藉侯活士著作的《和平的國度.基督教倫理學獻議》,與赴約者分享教會如何在世界中使用和平的手法,實踐忠於福音的路徑。

  以公開見證表明福音

  劉牧師提到,侯活士在書中大聲疾呼:教會首要的社會倫理任務「不是嘗試叫世界變得更和平或公義」,而是要「成為教會」—僕人的群體。他在此挑戰一個頗為根深蒂固的想法:在世上建立公義的社會是教會使命。其首要的條件上教會在這世界上,忠心地彰顯出和平的國度。作為和平與公義的教會,他們不能任由世界界定社會倫理的定義、內容及議題。在這不公義和暴力的世界中,教會首先要忍耐,並要照顧孤兒寡婦、老弱貧窮,社會上一些無能力保護自己的人。

  上帝要教會透過其信仰踐行來見證福音,所以上帝子民在世界的基本形態是一個公開的見證。進一步推論,倘若這個世界不知本身的問題,表示教會沒有做好本分,由於信徒缺乏生命的見證,未能成為一個對照的榜樣或鏡子,讓世界知道本身的問題。

  德性在教會群體中被塑造

  劉牧師指,基督徒是一群被故事所塑造的人,他們的品格必須在教會群體中被塑造。另指出,教會就是社會倫理,教會必須由一群生命擁有德性(virtuous)人所組成,所以她是一個德性的群體。對基督徒而言,德性可被視為上帝賜予教會的聖靈果子。當信徒運用這些德性時,教會就有能力達成上帝所計畫的目標。基督徒的德性必須孕育於一個被基督耶穌救恩故事所改變和塑造的生命中,學習德性的技能就是品格的塑造。因此,作為基督徒不是原則性地決定去依從一些誡命或規則,而是學習成為門徒,對他們而言,創造的中心是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

  信徒與上帝同走天路,從而建立像上帝的品格。從學習成為門徒,信徒將會學習在上帝的故事中尋找自己的生命與故事,所以,基督教倫理就是作主門徒。德性建立首先要藉著訓練而養成習慣。劉牧師說:「我們甚至可以斷言:沒有教會生活的不算是真正的基督徒,因為他們從沒有機會在群體中接受訓練。」

  劉牧師總結說:「基督徒群體的任務不是要試圖控制歷史,而是要忠於和平的國度的生活模式。教會永不可對這國度的實在失去盼望,但也肯定必須學習忍耐,儘管暴力看來是最快解決不公義的方法,但絕不能借用。」

▲劉振鵬牧師指,沒有教會生活的不算是真正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