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歧視誰


2437 期(2011 年 5 月 8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個參加港澳五天遊的浙江溫州旅行團,昨晚被安排入住荃灣顯達鄉村俱樂部時,全團十五人報稱不滿住宿設施,要求導遊安排更換酒店不果,自行『退房』在街頭流連,其間報警求助。警方到場調解,各團員商議後自費入住其他酒店,稍後再向旅行社投訴。」

《蘋果日報》29.4.2011

  新一代的國內同胞,果然有大國國民風範,荃灣顯達鄉村俱樂部雖然是香港不少老師以至商界行政人員常到退修和開集思會的地方,在一些國內同胞眼中卻是完全看不上眼。「這裡根本不是人住的!」他們大概已住慣了四五星級的大酒店。

  六二年五月,只是四十九年前的事,國內適逢政治運動及大饑荒,無數人民陷入飢餓與死亡邊沿。打從該年四月下旬,飢餓而衣不蔽體的國內同胞,就絡繹不絕地向海外流徙逃亡,他們突破了廣東省南端的封鎖線,闖入本港新界邊區的山野上。甫踏入五月,逃難的同胞成千上萬的蜂擁而至,他們翻越梧桐山,竄進新界北部之麻雀嶺、打鼓嶺、沙頭角、落馬州以至上水一帶,人數多達數以十萬計。當時的港人真的發揮了「本是同根生」的人道精神,自行動員到新界偏遠地方救濟,有的送帳蓬,有的送衣服,有的送食糧。

  隨著國內改革開放,新一代國內同胞當然不知道他們的父母輩曾經慘況堪憐,當時「有幸」逃難至香港者,得一片瓦遮頭、一杯涼水解渴已感恩不盡,而這十萬計的國內難民,亦全心全意的投入香港這個新天地,為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起飛提供了勞動力。相比之下,出生於七、八十年代以後的國內同胞,享慣了國內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他們來香港已不僅以香港為家,而是看準香港的特區護照有助他們移民英美等國。

  香港一些社福機構和教會團體,其人道主義的出發點固然可取,卻無視於新一代的來港人士,不論在動機上、心態上、價值觀上,跟以前的國內同胞已是截然不同。你看今次這個溫州旅行團團員的「豪氣」,跟動輒可花十幾二十萬元來香港私家醫院生孩子的國內孕婦,以至皮箱裡載滿一疊疊人民幣來港置業,他們早已不是等待救援的難胞,事實上他們大多數亦不會以香港為家,他們的眼界早已放遠至歐美等國。

  今時不同往日,善良的社工苦口婆心說不要歧視國內同胞,這恐怕搞錯了,被歧視的其實是回歸後的香港特區。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