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與復仇


2437 期(2011 年 5 月 8 日)
◎ 如沐春風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早前去看陳凱歌的《趙氏孤兒》,想看看到了今時今日,再拍這種耳熟能詳的傳統故事,還能拍出甚麼新意來。

  片子開頭開得不錯,由演技派的葛優來飾演忠肝義膽的義醫程嬰是上佳人選,導演對程嬰救出趙氏孤兒的舖排也有說服力,不是傳統故事那種全無掙扎,裡只有一個「忠」字的非人手法,陰差陽錯,本來要救自己兒子,到頭來卻別無選擇地救了趙氏孤兒,這種顛覆傳統的寫法可能更適合今日社會人心的實況,誰還會為一點義而犧牲自己的骨肉?

  但也正因如此舖排,便削弱了後來復仇的張力。程嬰帶著趙氏遺孤投靠仇人屠岸賈,讓孩子在仇人跟前長大,認仇人為乾爹,為的是要增加他日報仇的悲劇性。但片子在這方面的描寫卻太浮淺了。趙氏孤兒長到十五歲,一旦知道乾爹是殺父仇人,毫不猶豫拔劍就殺。

  這讓我想起莎士比亞筆下漢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的千古名句。人性,是複雜的;復仇,是要思考的,怎會像武俠小說裡的人物那樣,殺殺殺,殺無赦的呢!千古艱難惟一死,要為人死或要別人死,從來不是易事。

  程嬰為救趙氏孤兒獻出兒子,讓我想起耶穌的犧牲,不同的是,神讓祂的獨生愛子走上十架,是為拯救眾生,而趙氏遺孤的責任只為復仇。這也許就是中西文化分歧的起點。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