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算華人/香港教會宣教得與失
 「立體差傳鐵三角」帶領未來宣教路


2437 期(2011 年 5 月 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一九七四年第一屆的「洛桑大會」一直到去年第三屆「洛桑大會」,經過幾十載,香港教會在宣教路上一步一步的走著,當中有得亦有失。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及香港浸信會差會合辦的「反思華人/香港教會宣教的『得』與『失』:一個謙卑的嘗試」已於四月十六日舉行,反思過去,探討未來的宣教路。

  連達傑牧師認為華人/香港教會自七十年代起覺醒宣教的重要,今天愈來愈多的教會參與差傳工作,如設立差傳部門、增加差傳同工、加強禱告和奉獻。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早前發表了教會普查簡報,其中顯示設有差傳同工的教會,由二零零四年24.4%增至45.7%,增幅達兩成,另外舉辦短宣的教會亦增加一成半,是差傳發展路上的「得」。

  門訓宣教化    人人宣教起動

  但他續言:「失的是短宣成了『屬靈旅行團』,參加者有的是旅遊心態而非事奉心態;亦以短宣代替長宣,以為這樣就已遵行大使命,亦無悉心栽培宣教士......我們需要尋求雙贏的方案,叫被服事的教會和自己教會同得益處。」他認為,堂會的宣教培育仍須加強,如在一般門訓課程中注入「遵行大使命、往普天下傳福音」的元素,促使「門訓宣教化」。

  他亦觀察到近年堂會在差傳事工上有更強的「主導性」,縱然與差會合作也不一定配合策略、步伐和安排,堂會期望更多參與策略制訂、經費運用上取得更大話事權,關心前線宣教士也有更強的主動性。

  教會重視宣傳新意念  帶職宣教士人數激增

  華人宣教士不斷增加,香港教會由零五年差派三百五十六位宣教士,增至零九年四百八十八位,從人數的增長可以看到華人教會的宣教覺醒。連牧師亦發現近年「帶職宣教模式」漸漸得到教會肯定和重視,更多樂意使用這種模式參與宣教。另外,宣教士事奉前的心理輔導和跨文化準備有所加強,亦加強了對宣教士及其子女的支援和關顧,及思考幫助退休宣教士,帶出「宣教村」的新意念,這是傳者的「得」。

  他說今天的華人/香港教會似乎患了「族群眼瞎症」:「受了『中國情』的影響,我們愈來愈有心推進中國大陸事工,卻慢慢看不見普世族群的福音需要,若是這樣,這是一種『失』了。」國際威克里夫聖經翻譯學會亞太區顧問梁永強牧師亦認為,香港差傳工作者離不開「大香港主義」,覺得自己一套最好,將自己的差傳精神傳給服事地區而非學習尊重文化,結果令人難堪。

  缺少宣教學研究  難設華人宣教學院

  梁又指新加坡和香港是華人宣教士差派基地,故對華人教會宣教的研究尤其重要。但他慨嘆神學院重視教牧學,導致教牧學者多,宣教學者少,故對宣教學缺少研究,加上過去並無好好保存宣教檔案,缺少了系統的資料整理。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總幹事洪雪良牧師回應說:「作為差會的反思是華人差傳要急起直追,但無奈很多國際差會用了堂會的錢,卻沒有將差傳知識回饋堂會。」他又指出面前的路需要「立體差傳鐵三角」的配合,包括堂會、差會、宣教士和神學院,加強宣教經驗和實力,培訓知識、愛心情義、意志毅力、性格體格及團隊伙伴五方面。最後,講者們亦認為教會暫未見設立華人宣教學院的重要性,仍需走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