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結


2435 期(2011 年 4 月 24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九龍華仁書院日前在校友反對減班壓力下,於教育局宣布減班申請前夕突撤回申請,校長陳岡及負責教師於學校早會上向全校解釋事件,炮轟反對減班的校友組織『華仁一家基金會』以終止捐款施壓干預校政,直斥『學生無錢也努力讀書才是華仁精神』。校長並宣布『另起爐灶』,由校方獨立辦籌款活動,與基金會分道揚鑣。」

《明報》15.4.2011

  

  學生畢業後,飲水思源,組織「校友會」閒來懷舊一番,數數往事,甚至慷慨解囊支持曾就讀學校的一些建設,原本是一件好事。

  只是教育局忽發奇想,在「校本管理」的所謂學校持分者(stake-holders)之中,加入了「校友」這個行列,令原本早已畢業離校的「校友」,又變回學校的話事人。想想這些校友,部分已白髮斑斑,有的在社會又有財有勢,一旦放虎歸山,學校大小事情都看不順眼,結果不難想像,社會又多了一種深層次矛盾。

  中國人社會慣了稱呼兒時讀過的學校為「母校」,對她有情有義,愛護有加。只是「母校」這個尊稱感性有餘,理性卻不足。學校是一代一代的延續和發展下去,除了校舍,其他只會隨著年月愈來愈年輕,而不會像真正的母親般歲月催人,處處要子女來侍候。校友緬懷過去,感激「母校」昔日的栽培,本為美事,但萬一過了火位,對「母校」年輕一代的領導人指指點點,認為學校那幅磚牆要保留、那道大門何以拆卸,就未免越祖代庖,添煩添亂。

  時移世易,即使有幾多「看不順眼」的事情其實也是避免不了的。學校變了就變了,正如你兒時住過的故居,早已有另一批人前前後後的住進去,他們怎樣翻雲覆雨你也沒辦法,也不應該有甚麼辦法。就如桂林街時代的新亞(新亞書院)已有異於農圃道時代的新亞,再跟現時隸屬中文大學的「新亞」更加是翻幾翻的完全不同。昔日在錢賓四校長感召下唱「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的新亞校歌,現時即使有所謂「新亞」的學生唱同一首歌,他們都不可能有那份弘揚中國文化的心境。

  新亞也好,華仁也好,英皇書院也好,除了校名無變,其他早已迴然不同。上世紀畢業的校友啊,聚聚舊喝喝茶,或者探候一下年邁的退休師長,這已經是能力所及的極限,至於「母校」應否減班,應否拆卸重建,還是由新一代的領導人決定好了。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家庭醫生手記】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