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基督徒精神
—愛神、愛國、愛人民


2430 期(2011 年 3 月 20 日)
◎ 教會之聲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今年是中國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紀念的日子,而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革命成功,是始於孫中山的倡導和領導而達至實現。孫中山在遺囑上有謂「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此即孫中山於四十年中曾從事於革命理念的思考;革命同志的結合;革命理論的宣傳;革命組織的成立;革命行動的設計;革命武器的採購;革命經費的籌備;革命人事的調動;革命目標的遠象;革命輿論的支援等等的工作。由於孫中山在革命活動所顯出「愛神、愛國、愛人民」的精神,不少基督教信徒服膺他偉大思想的號召,因而投身革命的行列,參與革命的事業,以致傾家為國,犧牲性命在所不辭。就孫中山「愛神、愛國、愛人民的精神」所見:

  一、愛神的精神:孫中山於一八七九年隨母赴檀香山,先後聖公會主辦的意奧蘭尼學校;和公理會主辦的奧厚書院,深受基督信仰的薰陶,因欲受洗入教,於一八八三年為兄長孫眉著令回國。同年秋間,為破除偶像迷信,與陸皓東毀壞北帝廟神像,為鄉人所迫轉赴香港。隨後在聖公會拔萃書室入學,年底與陸皓東在公理會由喜嘉理牧師施洗歸信耶穌基督。孫中山熱心信道,生命有所改變,在學期間,常隨喜嘉理牧師到香山和四邑一帶傳道,曾有志於獻身傳道工作。其後孫中山之學醫,亦即仿效喜嘉禮牧師(按喜牧師本是一位醫生教士)行醫傳道。一八九一年孫中山曾在教會設立「培道書室」,以期教會青年為聖道所化,目的杜漸防微,清除邪偽。當倫敦蒙難之後,孫中山寫信給區鳳墀長老有望「常賜教言,俾從神道而入治道」,深知神道先於治道,亦即先有神道而後有人道。此即孫中山一生不離上帝的教誨,以愛神為首要。

  二、愛國的精神:孫中山「致力國民革命」,一則致力「為國」的革命;二則致力「為民」的革命。其時滿清政府腐敗,面臨列強瓜分的危局,深陷亡國的險境。所以孫中山一八九五年在《香港興中會章程》有寫:「鳴呼慘哉!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我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繁,蠶食鯨吞,已效於踵接;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嗚呼危哉!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庶我子子孫孫,或免奴隸他族」。所以主張「聯絡中外有志華人,講求富強之道,以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而孫中山日後撰寫《五權憲法》、《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亦在愛國家,為國家謀求富強。

  三、愛人民的精神:晚清時代,為滿族專制王朝統治,佔大多數的漢人備受奴役,民生極困、民怨沸騰。孫中山有言:「中國積弱,至今極矣!上則因循茍且,粉飾虛張;下則蒙昧無知,鮮能遠慮。堂堂華國,不齒於列邦;濟濟衣冠,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夫以四百兆人民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本可發奮為雄,無敵於天下。乃以政治不修,綱維敗壞,朝廷則鬻爵賣官,公行賄賂;官府則剝民刮地,暴過虎狼。盜賊橫行,饑饉交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所以主張「務須利國益民者方能行之。如設報館以開風氣,立學校以育人材,興大利以厚民生,除積弊以培國脈」。顯見孫中山所說愛人民,關心到民生實際的需要,要從改革社會弊端著手。孫中山之所以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亦即以服務人民的民生為主要,以致孫中山有民生主義學說的提倡。

  就以往在香港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的基督徒所見,如陸皓東、陳少白、何啟、王煜初牧師、區鳳墀長老、鄭士良、楊衢雲、宋居仁、李煜堂、李自重、馮自由、鍾榮光、王寵惠、林護、李昌、杜守傳、馬應彪、郭泉、郭榮、王國旋、王棠、黃在朝、蔡興、蔡昌、馬錦燦、歐彬、張祝齡牧師、麥梅生長老、胡惠德、何麗臣等人,多屬香港九大公會的教友,他們都是愛神、愛國、愛人民的見證者,值我們景仰和學習。

  

李志剛(香港基督教文化學會會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

【家庭醫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