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與跨代脫貧


2399 期(2010 年 8 月 15 日)
◎ 誰是鄰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本港貧富懸殊嚴峻,有超過一百二十三萬人生活於貧困中。中大亞太研究所於二零一零年初曾作電話訪問,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市民認為貧富懸殊惡化是影響社會和諧的最主要原因。雖然政府表示會關注貧富懸殊問題,亦會推出更多紓困措施,但在結構性轉型引致失業和在職貧窮的影響下,的確有一群人士要長期領取綜援過活。然而他們的下一代會如何?能避免跌入貧窮網嗎?要解決跨代貧窮問題就不能單從經濟和物質援助上入手,必須要多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需要,加強他們的培訓和學習機會,發揮個人潛能,為他們樹立健康的榜樣,建立生命價值觀念。

  生於五十年代的孩子,許多都是長於貧窮家庭中,不過那時代卻有學習的空間和發展的機會,父親努力工作,母親辛勤養育孩子,也不斷鼓勵孩子用功讀書,自有出頭的一天。今日社會改變了,貧富懸殊相距太嚴峻,生活節奏也太迫人,貧窮家庭孩子的學習機會和發展空間因家境困乏多被扼殺,社會環境充滿誘惑和負面,又缺乏健康的模仿對象,縱使有理想,但現實環境的確叫人沮喪,容易失去方向。

  李女士一家因丈夫中風至半身癱瘓,自己雙腳亦因骨質退化而不良於行,只好聯同十一歲兒子靠每月九千多元綜援為生,但心理上總覺得抬不起頭來做人,只望兒子能努力讀書,有日可以脫貧,不需領綜援,但又擔心兒子有倚賴的觀念。事實上我們也曾接觸過一些青少年也以領綜援作為生活的目標,充滿負面和倚賴的思想。

  要改善貧窮問題,政府必須要動用財政資源扶助貧困,但亦要配合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投入,特別在跨代貧窮方面,要改變造成貧窮的結構,就需要從下一代入手,兒童和青少年需要的是引導、同行和共鳴。

  今日全港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間教會,座落於不同區域,擁有龐大的資源,更擁有關懷兒童和青少年的豐富經驗。有一群充滿愛心和使命的群體,願意效法基督將福音傳給貧窮人,關愛鄰舍。因此教會是責無旁貸要作出「跨代脫貧」的行動,進入社區,開放教會場地予貧窮兒童使用,提供功課輔導,社交興趣活動;培訓信徒成為成長嚮導,與青少年同行,用生命影響生命。深信教會的參與和投入肯定在「跨代脫貧」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7)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正好讀書天】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