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的香港書展中,多家出版機構在基督教坊展銷書籍產品。「基督教坊」這名稱用了多年,不料在去年受到批評。許沛恩在去年寫了〈「基督教坊」引起的不當聯想〉一文,文中引述一位素有中國文化修養的內地基督徒朋友之見,指「基督教坊」這名稱用得不大妥當,因「『教坊』一詞,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妓院』的別稱」,「把『基督』與『教坊』連在一起,對於有中國文化修養的信徒、朋友,也實在會令他們感到十分不安、尷尬」,那朋友認為改稱「基督教書坊」較為合宜。(《時代論壇》2009年10 月4日)
該文未能引起熱烈的討論。基督教出版聯會(籌辦基督教坊的組織)的董事們也許沒有看到該文,又或許看過了,經商討後卻認為無必要改換名稱,故此今年沿用「基督教坊」。實情如何,不得而知。事件反映了基督教圈子缺乏坦誠對話的文化。若基督教出版聯會能作出簡短的公開回應,提出他們續用「基督教坊」這名稱的理由,那或許可消除上述那位內地朋友及其他人士的不安。
我不想再置喙了,倒想談談語言的歧義。「基督教坊」一語的讀法,原是三音節詞「基督教」加上單音節詞「坊」,意指基督教書籍的展銷場所;但這個短語有另一個讀法,就是兩個雙音節詞「基督」與「教坊」並讀,因而產生分歧的意義,即本文首段所引述的,解決的方法在上文已談過了。另一種歧義見於聖經的人名翻譯,如「流便」這個譯名使讀者聯想到大小二便,因不雅而被改譯成「呂便」(創二十九32,新標點和合本,下同);又如尼哥底母這位男士,因譯名中含「母」字而易被誤會為女性,故此後來被改譯成「尼哥德慕」(約三1)。
要消除文句中易造成誤會的歧義,就須多翻看文句一二遍,在有問題之處加一兩個字,或以同義詞替換。音譯所產生的歧義較易解決,以近音字替換就行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正好讀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