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通通都識﹖
大學讓我們認識了甚麼﹖


2392 期(2010 年 6 月 27 日)
◎ 青蔥校園 ◎ 林錫章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大學是個怎樣的地方?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究竟在大學學習與在中學的學習有何分別?而大學內所教授、所生產的知識,對於大學生這人生階段又有何意義?

1. 期待與現實:期待與夢想、現實

  大學的校園生活是一個自由的空間,自由所指的一方面是上課的時間,可能空課的時間比起上課與導修的時間還要多,一星期上課少於20小時的大有人在,而且你有沒有上課亦沒有人理會(除非教授計算出席率),亦可能沒有任何懲罰,我想這是假設大學生不再需要以一種負面的法則規管,所以這種自由的空間往往挑戰同學學習自律;另一種自由便反映在校園生活的眾多選擇中,同學們若未有好好了解自己在大學的期望,一來個人的「選擇困難症」會經常發作,而且由「羊群心理」+「朋輩壓力」而生的「(短期)個人迷失症」又會時常環繞著學生們,學生好像在校園生活忙於很多活動,但卻又似是沒有甚麼學習。第三方面大學的自由,就反映在大學生仍可以以尋覓理想的想法與敢於嘗試的態度以表達意見,藉這身分所給予的空間,又在現實環境中運用大學的學習資源來豐富自己的想法。

2.重新培育學習動機、模式、思維

  一般中學生的學習不容易離開以考試、以升學為目標,這是無可厚非的;一旦進到大學校園學習,我們所學習的態度或可以重新調校,雖然大學仍有考試,甚至近年全部大學每年有四次考試(最少兩次mid-term exam, 兩次final exam),有大學生形容考試的密度有如中學一樣。雖然大學的工作量大、考試多,但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大可以跳出以考試為主導,因相比中學大學學習環境的特點在於其學習空間、選科的多元性、由專研該科目的教研人員教授,科目的多元使我們可以涉獵不同的科目,而學習與選科的空間讓我們藉此選擇自己喜歡修讀的科目,這是培育學習動機的重要歷程。

  大學的學習能提供一個環境訓練我們的學習模式、態度與思維,大學的學習並非只是專,亦同時學習廣度與深度;並非從答案中學習,反之從提問、學去問為始,尋問本身乃是重要的過程。我觀察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一方面容易走向兩極,另一方面,就是容易忽視學科的價值與學習環境受著甚麼意識影響。先談學習生活各走極端,如學生學習某些專業科目,其中專科訓練的職業導向性強,這學習環境容易模造人以實用性、可行性、實效性與工具化的思維去學習,學生無形中容易以這思維面對身邊的人、事與自己人生的方向,容易忽視培養想像力與創意。此外若同學就讀一些非專科,這是另一種的學習方式,時有聽聞修讀某些科目的同學,如歷史、科學、社會現象、文學作品、政治、生態、語言、地質......他們提及自己學習所得的未必能即時見效、或容易被認為較理論化、不夠專業(我想他們的意思是沒有專業的資格),亦擔心自己不夠競爭力;的確香港的大學教育亦反映這實況,我們了解大學的學習環境不會抽離這社會的意識—著重實效與快見效,學系的存亡或由學生(或客戶)的需求與反應來理解,那默認了大學教育是職業訓練所,亦難怪某些非專科學科面對收生不足、成績優異的學生不考慮報讀、欠缺資助時,因而面對合併或殺系的情況。我們作為一個學習者要留意不同學科的學習領域與其界線,以免只以自己的角度去判別另外一些學科的界線,反之是要相互的對話,看見自己科系的限制,亦同時學習從別的科系理解當中有任何的思考資源以豐富一己的視域的限制。

3. 從身分與知識建立視野、良心、良知

  在大學校園我們可以修讀不同的學科,如你修讀理科、商科、工程科,亦可以讀一些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的科目。我以往是理科生,在我眼中世界的定律必然離不開準確、凡事可以解釋與驗證、這世界應有一個較具統涉性的答案描述,而以往的我除了試題、與考試有關的書本外,我是不閱讀其他書籍,更不曉甚麼社會、國家大事;當我在大學開始認識不同學科,如哲學、歷史、文學、社會科學,我開始欣賞這些學科給予我另一種角度重新認識我與社會的關係,對我的人生與信仰的看法亦帶來一點點正面衝擊。這些正面影響包括想認真了解香港的歷史,從一些哲學經典中學習前人思考人生的智慧,了解世界的不公義的情況,與從中發現理解與言說人生的多面性。面對這些社會的實存狀況,我認為由大學生這身分而學習得來的知識,正要建立大學生更廣闊的視野、良心、良知,並思考究竟我們要以甚麼價值回應。知識的多面性或會使大學生帶來含糊、迷失與掙扎,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尋問的起始點,以往的我可能是在答案中學習,那時我多點學去問問題,這對當時的我是一個重要的轉向,亦迫使我多閱讀、討論,與渴望認識多一點不同人的觀點與從信仰角度思考。在此我會問,今天在教會的大學生基督徒的學習時間有經歷這學習的啟蒙過程嗎,而大家能夠開始反省你在大學的知識怎樣使你建立視野、良心、良知,信仰的位置在哪?知識並非資訊,資訊隨處可得,但知識使我們要學習辨識(discernment,或有人譯作識見,其重點在於見、在於辨別,並非識,這詞從腓立比書一章九節有出現),並引領我們學習尋問人生的意義,大家切勿錯過大學階段這學習尋學與問之道的寶貴。

林錫章(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大專部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