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在校園


2370 期(2010 年 1 月 24 日)
◎ 青蔥校園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育政策有感

丁一叮

  前陣子,常聽到一些有關校園的負面消息,例如校園驗毒計畫正反兩面的公開爭論,甚麼教學語言微調,中學教學語言不透明,傳聞新一輪的殺校措施快要登場等等,總之,香港的教育政策就給人團團轉的印象,我們做學生的,就好像受害人一樣,十分值得同情。

  我不太懂那些教育政策,有關這方面的資訊,最豐富的來源只不過是學校集體訂閱的報紙的教育版。基本上,有點一知半解。我不知道那些教育政策到底帶來多大的壞影響,但我得承認一般老師確是比以前忙碌,不過,仍然有部份老師的工作較為清閒。到底這是工作能力的差異,或者是年資和經驗做成的因素,甚至是校方工作量的分配的問題,我真的不得而知。

  要是說對我們學生的影響,我則認為校政比政府的教育政策更埋身,更到肉。例如更換校服、修訂考試安排、更改早會的集會方式等等,每一件事情都馬上影響我們的校園生活。當然,當局有些教改措施,也是對我們有立竿見影的影響的。例如通識教育的出現,包括其他學習領域的實施等等;此外,好像校園驗毒計畫,也是直接對學生有相當程度的衝擊的。

  除了上述所講,我相信最要命的政策,莫過於殺校措施。我校位於新界東,校內早就出現所謂身處重災區的緊張氣氛。雖然,對我們這一輩高中學生來說,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我也不想將來自己的母校要關門大吉,成為遊魂一個,沒有機會再次探訪校園。有年輕一點的老師和我傾談,他也擔心自己會失去這份工,看著老師大哥哥如此悵惘,我作為學生小弟弟的,只好默然送上一句「阿Sir,永不放棄!」

   我實在不太懂怎樣去評價政府推行的各種教育政策和措施,我相信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但我更加看重的,是不是有一群關心我們的老師,是不是在學校有一群好同學。學校是由人組成的學習地方,我認為學做人比考試更為重要。若果教育政策只談考試和學業成績,那是失敗的政策;若果教育政策有助於建立更好的校園生活,特別有助於師生關係和同學之間的關係的建立,那就是好政策、好選擇。

  

政策牽動

金老師

  近幾個月來,有關教學語言微調的討論,在教育界及好些報章的教育版都炒得熱烈。去年十二月中,當新一年的《中學概覽》推出時,家長及社會人士來回奔走,互相交換情報,以掌握各學校的教學語言安排,擔心「錯選」學校,一時間好不熱鬧。

  上月,報章大字標題「十六中中上車」,盡見社會人士和媒體對教學語言微調政策的反應和取態。在一般家長重視英語教學的前題下,中中能夠「成功」上車,自然在招收學生方面,有望加強競爭力,也為整體學界在收吸納學生進一步加劇了競爭。有教育界人士認為,微調政策,對完全不開設英文班的中文中學,帶來更強烈的標籤效應。以前簡單分類為英中與中中,今天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在「純英中」與「英語教學為主的中中」之後,可能要面對進一步被貶低的壓力。

  也許當局沒有在《中學概覽》列明各校的英文班數目,在理念及原則上是正確的決定,以表明當局不同意以教學語言及英文班數目來給學校「標籤」。可是,市場的力量確實巨大,家長們惟恐「錯選」學校,還是會透過各種各樣方法,去搜集情報,以求作出比較,然後下一個「明智」決定。《中學概覽》剛出版不久,便已有熱心市民自製網上資料,上面詳列若干學校的教學語言安排,英文班數目等,供家長及有興趣人士瀏覽。

  教育政策的制訂,理應是為了兩個主要原因,首要是促進教育事工的發展,並以學生的成長為大前題,其次,是為了有效分配資源,務求社會資源能在教育界別內有效運用,以達至為社會培育人才,有助於提升整體社會的素質。可惜,近年教育政策變動頻繁,有時更錯擺優先次序,甚至有些政策出現前後矛盾,叫教育界從業人員、學生及家長疲於奔命,若干辦學團體更與當局關係緊張,出現政策產生負面效應的現象。

  就以教學語言微調政策為例,政策的本意在於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權,也從本來硬性規定英中「上落車」的機制,變成具有彈性的執行,也意圖減低英中和中中之間的「標籤」效應,至於這還算不算是微調,倒就見人見智。然而,當局在制定此政策的過程中,似乎沒有充分及深入地去評估形勢,及認真掌握政策帶來對現實的衝擊。

  家長與社會人士普遍視英語教學能為學生帶來更好前途,為競爭及生存,導致不少中中要設法開設至少一班英文班,有論者就擔心會形成校內標籤效應,使中中的中文班學生面對更大的自我形象困難。其實,當前學校教育面對不少困局,其中以適齡入學人數銳減,學校面臨殺校危機,為重中之重,教學語言微調政策,看來與殺校無關,其實會催化殺校危機中各弱勢學校之間的競爭。

  學校除了要面對逼近眉睫的殺校危機,還需要在新高中學制剛開始全面推行,師生都在適應新課程以至新的教學模式之時,又或者在法團校董會的爭議仍有待解決之際,加上其他政策帶來的大大小小影響,學校再要面對又一項未想得透徹的政策,實在叫人吃不消。

  每一項教育政策都牽動著幾十萬學生,並背後幾十萬個家庭,也影響數以萬計的教職人員,惟願上帝賜決策官員一顆謙卑、聆聽的心,並能有智慧明辨形勢及作出 合情理、為每一個學生帶來福祉的政策。

  

為當局制訂教育政策進言

金老師小組

  因為每一項教育政策都牽動著幾十萬學生,並背後幾十萬個家庭,也影響數以萬計的教職人員,並香港整體的人文素養與市民素質,以至為儲備人才面對全球競爭,故此,當局在制定教育政策時,必須注意:

  (一)政策的穩定性與學校教育需要創新求變之間的選擇;

  (二)相關政策在出台以前,應向業界及社會人士進行深入討論;

  (三)當局應充分掌握和感受甚麼是當前學校最優先關注的,有關政策不應加劇整體學界的困境;

  (四)需要注意政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抵消;

  (五)若有需要,可考慮局部試行,經檢討之後方全面實施;

  (六)所推出的政策,應該在現實的場景中,可以有效幫助學校推行愉快的教與學;

  (七)政策的優先考慮,應該指向在現實的場景中,為學生保育一片成長的空間;

  (八)推行政策的優先比重,應以促進教育事工的發展,並以學生的成長為大前題;其次,是為了有效分配資源,務求社會資源能在教育界別內有效運用,以達至為社會培育人才,有助於提升整體社會的素質。兩者都重要,但卻以前者更為優先。

  我們只是一群關心教育,並與學生一起生活的教育前線工作者,並非政府決策官員,未能充分掌握決策官員所面對的困難與限制。故此,對於有關官員來說,我們這裡所列出的可能有點過於理想,但我們只想發自內心的說一聲,這是基於我們愛惜生命,尊重造物主所創造的每一個寶貴靈魂,而發出的專業良心的進言。

  

給學生的信:殺校

蘇華

同學們:

  那天你們問我有關殺校的消息,我只可無奈地說,我並不清楚,也無法證實你們在坊間聽到的消息的真確性,我只能簡單回應一兩句,我校身處重災區,在當局沒有任何承諾或具體措施,去紓解這個困局之前,危機肯定是存在的。

  不妨告訴你們,即使位於非重災區的學校,同樣也有危機。這危機是全港性的,因為適齡入讀中一的新生數目大幅減少,在學生來源急劇下降的情況下,各校要設法爭取收生人數,以免收生不足而導致縮班,最終可能走上殺校之路。

  有不少人士提出一些解決方法。例如小班教學、協議同一校網的學校每級減少班數等,目的在於保持大部分學校的生存機會,讓教育界的工作職位得以維持,也可以讓大部分學校的辦學傳統得以延續,學生亦可以於畢業後保有母校校友的身分,這對整個教育界,以致社區生態,都有正面的意義。

  在事事講求成本效益的社會中,有部分社會人士認為,收不到足夠學生被視為辦學辦得不理想,既然沒有顧客,在汰弱留強的道理下,部分學校自然要退出市場。我並不完全反對上述觀點,學校結業也並非罕見之事,亦非天要塌下來的大事。我會努力與全校師生一起面對殺校危機,但即使有一天我校真的走上殺校之路,我除了感到十分可惜之外,相信我也不會參與一些較激進的抗爭活動,我是較為傾向聖經傳道書所言:「生有時,死有時」的生活智慧。

  你們問我會否擔心一旦殺校而失業,說真的,不是沒擔心過。像我這種自踏出大學校門,便一直為人師表的中年人,曾被親戚中的長輩譏笑為「?掃把也無力」的書生,要轉業是有相當難度。不過,我後來想通了,聖經說:「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我學會每一天都要做一個好教師,昨天做完到今天,今天做完到明天,一天一天去幹,既然此時當下上天給我的機遇是當一名教師,我就要好好的把握這機會。

  我不是對將來沒打算,是有過一些想法,還是交託主,等候天父的看顧和帶領。至於你們問我面對殺校政策,有何回應,我的標準答案仍然是做好本份,然後才有資格去取一張入場券與當局討論、爭取、甚至抗爭。

  願你們將來可以回校見證母校的四十、五十、六十??週年校慶。

  祝

  生活如光!

蘇老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青蔥校園】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