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這一代」對談系列講座
 兩位講員陳述跨勝逆境的體驗


2370 期(2010 年 1 月 2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金融海嘯之後,環球在經濟、政治上都起了變化。這一代的孩子面對未來的挑戰,甚至逆境,該如何求變跨勝?於一月十四日晚上假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九龍堂禮堂舉行的「還看這一代」對談系列講座「如何讓這一代跨勝逆境?」由從心會社社長吳思源擔任主持,並由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院長沈祖堯及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擔任講員,約六百名家長及老師參加。

  你們認為「八十後」青年正面對甚麼困難?

  蔡元雲指出,他閱讀「八十後」青年撰寫的文章,發現他們對事情有清晰的分析。他認為,「八十後」青年面對的困難是活在一個混亂的時代。自一九八四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後,使香港人對個人身分產生疑惑,連帶城市的發展也被政局影響而被凍結,作為生於「五十後」及「六十後」的父母經歷了香港回歸後,社會上一系列的變遷,包括政改、教改、醫改後的情況,也陷入一個嚴重抑鬱的狀態,導致「八十後」青年在家裡也缺乏傾訴及生活模範對象,使他們也感到很鬱悶。加上社會的教育制度,使青年產生嚴重的挫敗感。作為家長應作出檢討及學習與「八十後」的子女相處,在家庭、學校聆聽他們的需要,尊重他們的聲音。

  沈祖堯指出,他也支持「八十後」青年,他們正是社會的希望,社會應關心他們的聲音。同時他也鼓勵青年應多關心社會,養成少索求多付出的精神。沈教授直言,個人透過facebook認識現在「八十後」青年的世界觀,藉著瀏覽留言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同時他指出,現在孩子生活在一個安逸的環境,一直受父母保護,使他們難以面對生活的挫折。在逸夫書院裡有二千多位學生,學生也喜歡與他合影,甚至在打招呼時直呼其名,情況使他想到學生在家裡是否一樣喜歡與他們雙親相處,家裡是否給予青年充足的溝通空間,作為家長是否與孩子能像朋友一樣的溝通,他認為此現象值得家長們反思。

  你們的人生是如何面對成長中逆境?

  蔡元雲指出,從出生到後來搬到香港西營盤生活,環境對他來說雖然困難,但依然活得快樂,反而人生最大的逆境,來自中學六年級時決志信主,因信仰緣故而與家庭產生緊張的關係。雖然後來他到海外升學時,也遇到一定程度的挫折,他依然覺得人生最大的衝擊,還是來自家庭。

  沈祖堯認為,個人最大的逆境考驗來自出來工作後。他一直以來認為只要勤奮工作,表現出色就能得到成功,後來在院內研究工作發現,個人的努力及出色表現,反而得不到別人的認同,使他感到很失落,因此他在一九八九年離開香港,遠赴加拿大攻讀博士學位。然而最困難的日子,才是他學習最多的地方,也是鍛鍊他的心志,為未來作好預備。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對你們來說是如何擔任父親的角色?

  蔡元雲指出,做父親應在不同的階段與孩子有不同的相處方式。他也會打球、看球賽及在沙灘同坐的時間與兒子相處,與兒子建立親密關係。他也發現當兒子身處困難的時刻,往往是父子兩人關係最親密的時刻。此外,當他為人父親後,使他更明白、更深入的認識天父對子民的慈愛。沈教授指出,他缺乏陪伴兩位女兒的時間。但他發現女兒會透過報章的消息來觀察父親的行為,作為父親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他也會使用facebook及電郵來維持與女兒的聯繫;太太也會安排特別時段,例如使他與大女兒能單獨共膳,藉此加深彼此的了解。同時與家人一起參與服務,也能加強彼此的親子關係。

  你們認為給對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甚麼?

  沈祖堯認為,他會給予一個手提電話給孩子,使他們在迷失路途時,能夠以電話作為彼此聯繫,並鼓勵他們出外嘗試。蔡醫則指出,作為父母不應給予有形或無形壓力給孩子,讓他們擁有個人的空間,使孩子找到屬於他自己的身分及呼召。

▲ (右起)蔡元雲醫生、沈祖堯院長及吳思源先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青蔥校園】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