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卓英牧師
第 2363 期(2009 年 12 月 6 日)
◎ 一個字一顆心 ◎ 鄭景鴻
你可曾試過在深宵難眠時,起來觀看電視播放的陳年粵語電影?那黑白畫面所描寫的不少是數十年前,貧窮社會的悲慘故事。對今天生活在富裕境況中的人來說,這些悲慘故事似乎太戲劇化了。如果你也有此感覺,那就請你耐心看看下面關於黃卓英牧師的真實故事吧。
黃卓英牧師生於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一日,是家中的長子,下有比他小三歲的二弟和小六歲的三妹。父親是村裡唯一的西醫,醫術亦甚高明,深得附近一帶村民敬重。這位黃醫生是基督徒,早受召命,在行醫的同時,亦是村裡的傳道人。一家五口,在潮州普寧家鄉裡,生活的物質條件雖然不算富裕,卻也是樂也融融。
可是,好景不常,在那政治不穩的大時代,地方治安也難得有長久的安穩。在黃牧師才八、九歲的時侯,厄運突然臨到家門。一天,村裡來了一群土匪,粗暴地把黃爸爸綁架而去,從此消息全無,生死不知。據說,土匪是因為需要醫生而作此惡行,卻差點摧毀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
時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中國內部有日趨緊張的國共爭鬥;外有日寇的俯視眈眈,社會氣氛是動盪不安的。在此環境下,沒有了一家之主,孤兒寡母如何能活下去呢?憑著對上帝的信靠,黃媽媽咬緊牙關面對困境。她先把丈夫留下來的藥物,售賣給有需要的村民。另一方面,她利用家裡的縫衣機替街坊修補衣服賺錢。加上親友們的一些接濟,生活勉強地撐下去。 因著神的憐憫,在困境當中,有教會人士前來探望,安排了黃媽媽帶上小女兒,到汕頭的「明道聖經學院」接受神學訓練。另外,亦支援了黃牧師兩兄弟的生活所需。黃媽媽畢業後被安排在故鄉一帶作傳道人。因條件困難,常要跑不同的村落,停留時間可長至多個星期,以至對兒女的管教難以兼顧。二兒子在此情況下,誤交損友,離家出走。
作為大哥的黃卓英難過之餘,尚幸能緊跟主道,在抗日的艱苦歲月,未及讀完初中,便出來社會工作。和平後,他繼續完成中學課程,之後在政府機構從事文書工作。一天,他在工作地點,碰到一位傳道人。原來這位傳道人早年曾受黃爸爸鼓勵去唸神學,因此也懇切地鼓勵黃卓英去唸神學。年輕的卓英深受感動,更因為母親也是走上事奉的路,最後他亦決志終身為主作工。
一九四九年,正當大陸政治環境風雲變色之際,黃卓英坐上了最後一班由汕頭到香港的輪船,開始了人生的另一章。在香港,他因著早前在大陸的一位西教士推薦,來到了戰後在香港復元的伯特利神學院。這位久經漂泊的年輕人,很珍惜能在香港安定下來,專心學習神話語的機會。
在神學院的四年學習,更奠定了他未來一生的事奉方向。二十五歲的黃卓英在一九五三年順利畢業。當時與黃牧師同屆畢業的同學,總共只有七位。深受神學院同仁尊敬的藍如溪院長,對這位「新秀」甚為欣賞,並邀請他留下來為母校服務。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神學院在物質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卻擔負起不少的社會責任。抗戰勝利後,伯特利神學院由上海遷回香港,並於一九四七年三月恢復上課。不久亦開辦免費的平民小學為難民子女提供教育。 到了一九五零年開辦伯特利中學,教師多用國語教學。其後在一九六三年成立香港伯特利教會,以方便本地教會事工發展。
黃牧師其實在神學生時侯已教導中學生主日學,在這所學校作全職老師,自然也沒有甚麼適應的問題。他任教的科目包括國文、歷史、 圖畫、聖經,以及帶領學生團契。黃牧師留在伯特利工作,一生沒有轉到其他機構服務。他任老師共有十五個年頭,直到一九六八年開始在伯特利神學院任教。
回想那段早年的教學日子,黃牧師有無限的回憶。他說:「當年伯特利在香港是造福了不少人。有次我遠在紐約,突然有人叫我,說他是伯特利中學的舊生。我們聊起來,他還是很感激當年在學校所受的教育以及藍校長和各位老師的愛心,令他一生受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會普遍很窮乏,院址圍牆外都建了難民屋,學生當中不少沒有能力交學費,教師便以自己絕不豐厚的薪金為窮學生代交學費,使他們有機會繼續受教育。」
他更想起兩段特別難忘的往事。「有一次,一位學生沒錢買課本,只好借來新書,一頁一頁地抄寫了全部課文,有教師見到了,便買了一本新課本說是借給他用,叫他好好努力,若學期考試及格便不用歸還買書的錢。另外有一次,有學生家中沒有白米,全家要捱餓,藍院長知道後,便叫該名學生到學校的廚房去拿足夠數餐用的白米回家,以度過難關。」
黃牧師唸的是神學,當然不會只滿足於教一般學校的課程。他在中學當老師時已同時在當時的九龍城堂教會事奉,工作以青年佈道及中學生團契為主。
他在一九六三年三月三日下午三時,被按立為伯特利總會牧師。這真是個美妙而有趣的安排。黃牧師及後在六五至六六年到美國亞蘇沙大學進修,並於六八年開始在伯特利神學院任教,直至九二年。期間,藍如溪院長在七三年退休,由黃牧師繼任院長。他擔任院長共有十七年之久,直到九零年退休為止。
回想這段充滿挑戰的院長日子,黃牧師謙虛地說:「當時是藍院長將我的名字推薦給神學院的董事會,要我由七三年九月起接任院長職位。我只好邊學邊做,戰戰兢兢地度過了這十七年,回想起來,真要感謝主。」
作為神學院老師以至院長,黃牧師覺得最難忘的是為神培育人才,畢業生中不少成了基督教會或機構的領袖,還有散布世界各地的畢業生,都能為主作美好的工作,學生成就也是老師的光榮。
神是不會忽視忠心僕人的需要。對早年生活漂泊的黃牧師,神為他預備了一位屬靈伴侶。她是「伯神」一九四九年畢業生,黃牧師的師姊彭惠華。原來這位彭師姊的哥哥反而是黃牧師的同班同學,妹妹畢業的時候,哥哥才進校園。所以,他倆在學校時是不相熟的,是經一位林牧師穿針引線,兩人「拍拖」數年,才在一九五七年成婚。
婚後,黃師母不只相夫教子,更在「伯神」與黃牧師並肩作戰,負起教學及婦女工作,直到自己在一九八八年退休。神先後賜給他們四名子女,長子錫安,次女美意、三女美慈、四子錫霖,除次女留港外,其餘三人在美國東岸定居,兩老在退休後也常到美東探望兒孫。
談到可用一個甚麼字來總結他八十多年的人生旅程,黃牧師爽快地說,是個「有」字。他語重心長地說:「我父親遭受劫難失蹤,全家在那戰亂的年月,生活艱苦,可說是一無所有。然而,在主裡卻甚麼都有,一無所缺。連那離家出走的二弟,數十年後,竟戲劇性地在台灣與我重聚。」他補充表示,在他主理「伯神」的漫長歲月中,縱然在財政困難的時間,也沒有在外面搞甚麼籌款活動,總是靠神的保守,度過難關。
真的,神是不會虧待祂的僕人,藍院長曾定下規則,服務滿三十五年,便可終身住在院址,退休後每月也有些零用金。為神作工,要兼任不少工作,但收入不會豐厚,因此沒有甚麼儲蓄,但神的供應還是足夠的。有一次,黃牧師的兒子申請助學金,大學因牧師是伯特利總會香港區領袖,而誤會他有很高的收入,以致申請不成功。黃牧師見自己沒能力幫助兒子,只好和藍院長商量,她就透過教會的基金,資助牧師兒子完成學業。
今天,黃牧師雖然是安享退休生活,心裡卻仍常惦掛後輩傳道人以及弟兄姊妹的靈命成長。他覺得今天的時代不同了,很多東西亦改變了,就是神學生亦沒有從前的單純;主日的崇拜講道,傳道人好像也少講了聖經的道理,而加入了很多其他元素;弟兄姊妹,亦難像以往的專注教會事工。他感慨數十年前物質缺乏的時代,人心比較單純,一般而言,基督徒亦較易全然依靠上帝,今天物質豐厚,人們反而更自以為是,放輕了與神的關係。
最後,談到他對「伯神」現時學生的忠告,黃牧師引用「創世記」二十八章勉勵他們。經文說,雅各在伯特利睡了一晚,夢見了異象,睡醒後說,耶和華真在這裡,因而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一生緊跟神。黃牧師希望學員在伯特利時間不論長短,都能有所得著,在這「神的地方」靈命信仰長進,為未來漫長的事奉道路打好基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