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聖經需要適切的框架


2363 期(2009 年 12 月 6 日)
◎ 教會之聲 ◎ 沈志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每一位信徒需要讀一讀聖經,每一位信徒更需要用一個適切的框架來讀聖經,強化聖經對一己生命的塑造力。

  過去堂會做了大量工作,使信徒熟識聖經的內容。聖經的經文在堂會的範圍內隨處可見,週刊及月刊上引述、主禮檯上、講壇上、貯物櫃門上、甚至大堂入口都刻上;每年讀經計畫不乏從創世記讀到啟示錄的宏願;每主日講章必有經文宣示;團契、小組和主日學,查經背經是不缺的項目;出版社的書目上,365日讀經材料更是不錯的選題、銷量算是有保證,也表示信徒在每日讀經的事情上花了力氣。聖經的工作做得不錯好像是一個容易下的結論,聖經的影響力也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把聖經與她主要的讀者對象──信徒放在一起,我們便能看出其中的一點落差。要信徒確切指出具體經文或概念作為生活價值的指引,成功率並不太高;與上帝建立個人關係也不是大部分信徒喜歡討論的話題和經歷,進一步要信徒以屬靈經歷作交流的內容更需要多一些的教導和支援。從教牧的角度看,服侍動員還需要花多一點力氣去拉抬、奉獻金額與會眾個人資產收入更談不上有甚麼比率可言。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現象:我們的聖經工作做得不錯,但還需要多一點的努力和深化。當然,單單做好聖經的工作就能夠改善上述不足的現象,這說法太過簡單化。顯然,我們需要再思考聖經在教導和牧養上的功能和果效。信徒掌握聖經的信息,不單是要掌握其歷史背景、字詞的意義,這些我們在傳統的文法歷史釋經原則下用了很多;歸納式查經技巧也傳授了不少,我們還需要多一樣讀經的框架。

  框架與上述的釋經原則與查經技巧有些少分別,框架猶如眼鏡,透過其鏡片觀看對象。學者的結論是:讀者必是在自已先天的概念架構下來詮釋眼前的文本,從其詮釋也反映了生成這概念架構的文化脈絡和群體利益。我們希望倡導的框架指的是基本神學概念—這是認知聖經非常重要的眼鏡,也是分析經文的概念工具。

  信徒缺乏了這個框架來理解聖經,閱讀的結果或亮光就是個人化的道德指引、品格培育,甚至是前路的指引,救苦救難的期盼,因為這些就是信徒的既有框架。保羅提醒我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相信也有這一方面的含意。

  提出神學一詞,教會先賢也討論過不少聖經與神學的關係,也可能指一套一套自我完滿的神學系統。但筆者強調的是培養信徒掌握基本神學概念,透過主日學或小組學習,掌握諸如系統神學中的一系列概念,而出版社也有一些簡明神學詞典或以神學主題彙編的聖經經文幫助此類的學習。

  當然,今天的神學概念源自西方學者,處理較為宏觀的教會議題、提出神學詮釋。我們還需要眾多華人神學工作者為我們建構一些微觀的概念,作為個人化的神學反省,透過這些概念鏡片,閱讀的成果肯定有更寬廣的理解,建構個人人生神學。超越自身利益、投入基督身體的視野。從小小神學概念的培養,到得著包括自身和教會在整體人類社會中的定位和使命這宏願,真的指日可待。

  

沈志超(漢語聖經協會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