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最後十年,中央集權式的社會主義陷於崩解;今天,我們亦見證無管制的自由資本主義的失敗。市場依賴競爭,而引發競爭的動力全是個人自我主義:企業及銀行企圖超過同儕,並以損害別人的方法增長。民間團體清楚指摘全球經濟一體化侵害弱勢群體的福祉。在工業國家,任何職級的僱員都面對裁員威脅。貧窮國家的人民受苦更多,並且沒法享受政府的保護。今天,單靠個人財富累積的市場經濟制度無法持久存在。金融風暴使我們重思「人」的信念,核心問題是全球的銀行領袖,失去應有的倫理信念。沒有倫理信念及準則無法凝聚人民,社群必走向滅亡。
耶穌批評那些只為自己享樂賺取財富而不理別人生死的人。無知財主的比喻(路十二13-21)指出生命沒有上主及鄰舍是沒希望的。「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十二15)。耶穌以愛與關懷的倫理取代只為自己積聚財富的生活態度。四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餵飽五千人的事蹟。明顯地,這故事在早期教會是十分重要。
「五餅二魚」的故事
教會對餧飽五千人的故事最少有七種的解釋角度:
理性的詮釋:群眾受耶穌的感動而貢獻自己所有,因而餧飽群眾。
神話式的詮釋:這故事顯示耶穌能行神蹟奇事。
象徵性的詮釋:食物代表耶穌對群眾的教導。
末世性的詮釋:耶穌期待著天國彌賽亞的筵席。
社會角度的詮釋:耶穌拯救人脫離苦難,並要求教會也如此行。
有關聖餐的詮釋:神蹟中的餅是指向教會的聖餐。
教會學角度的詮釋:基督召聚及群養上主子民—教會。
我們無須執著於某一解釋而排拒另一解釋。對於早期信徒,餧飽五千人的故事是有多重意義:耶穌拯救那些有困難的人。祂要求我們參與拯救的事工。在給予群眾的需要時,耶穌召聚他們共同建立一個新的群體,作為上主國度來臨的表記。耶穌藉小孩微小奉獻,餵飽五千人,並且有餘。耶穌以其能力向世界顯示一個在上主國度裡的新境況。
餧飽五千人的故事包含上主對世界的願景。在上主國度裡,是沒有飢餓、沒有失業、沒有不安及失望。當教會每次聖餐時,再次肯定這願景:尋求一個充滿分享的社群生活,在那裡每個人都得到照顧。上主要轉化現有世界。祂亦呼召我們與祂同工,一同創造神蹟,餧養群眾。
另類經濟模式
餧飽五千人的經文鼓勵我們尋求另類模式去生活。今天的經濟危機逼使我們思考另類的經濟模式,而不單是接受現有的市場經濟。
社會企業:社會企業嘗試在區域內動員群眾,創造就業。香港政府在此方面提供財政上的支援,而一些企業亦有對社企提供管理及人事的專業知識。社企當中確有不少失敗經驗,但這是一種值得的嘗試。
外勞儲蓄及投資的項目:香港現時有超過廿萬外勞。他們需要寄錢回鄉供養家庭。當外勞回鄉時,他們身無一文。亞洲移民中心(Asian Migrant Centre)設立了一個儲蓄及投資項目。中心鼓勵外勞儲蓄及集體地在自己國家投資。他們集體成為股東及在回鄉時,可以在其有份投資的企業中工作。
貧窮人的銀行:一般銀行不願借貸給貧窮人士,因為壞賬風險高及小額借貸的行政費用高昂。但在亞洲國家貧窮人的銀行發現,貧窮人的還款情況比一般商業銀行還好。小額借貸對貧窮人脫貧有重要作用。孟加拉的婦女就以小額借貸買一座縫衣機,開始其生意。
合作社的建立:有教會組織研究巴黎區經營企業的合作社,結果顯示很多合作社仍然存在,而且部分存在超過數十年。它們都是中小型的企業,他們的僱員都是企業的股東,並且有份參與企業的決策。這些企業證明在面對龐大資本壟斷的威脅下,另類經濟模式仍可成功生存。
這四種經濟模式在規模上無法挑戰現有經濟體系。但是,它們的存在是我們盼望之所在,示範了那以合作及團結為本的企業是可行的。
陸漢思(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主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