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28 期(2009 年 4 月 5 日)
◎ 教會語文漫談 ◎ 姚志華
在教會和神學院裡,多次聽到基督徒把「稗子」(太十三26)的粵音讀作「卑子」,這樣讀的人包括牧者、信徒、神學院教授等,彷彿「稗」的正音就是「卑」了。
說也奇怪,有幾個以「卑」作偏旁的字,都不讀作「卑」。例如,「俾」字以「卑」作右旁,但全字不讀作「卑」而讀作「比」;「捭」和「啤」也相仿,兩字皆不讀作「卑」,而分別讀作「擺」和英文beer的前半讀音。至於「稗」字,也不例外,不依從其右旁「卑」的讀音,卻讀成「敗」或「幣」(參黃錫凌《粵音韻彙》)。如此看來,許多基督徒都把「稗子」讀錯了,應改讀成「敗子」或「幣子」才對。
聖經裡不以偏旁字為全字讀音的,還有不少。例如,「必看見一匹驢拴在那裡」(太二十一2)一語中的「拴」字,常聽到信徒把它誤讀成「全」,查實應讀作「山」。又如「萬物中的渣滓」(林前四10)一語中的「滓」字,應讀成「子」而不是「宰」。
上述諸字,全字的讀音雖與偏旁字的讀音不相同,但彼此在聲母或韻母方面還是有點相近的,如「稗」和「卑」二字,只是韻母有別而聲母是相同的。然而,有些字的讀音跟偏旁字的讀音截然不同,即將來臨之復活節的「活」字正是如此。「活」字的讀音,大家都知道它跟其右旁字「舌」的讀音迵異。為甚麼會這樣呢?這牽涉到語言學的問題,我不擬詳談,只想藉本文讓讀者看到:字的讀音很微妙,不能一概「有邊讀邊,有字讀字」。
就字音的應用來說,香港的牧者和信徒只須常備一本可靠而附有粵語注音的詞典,並養成查詞典的習慣,應可解決像「稗」字一類難字讀音的問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