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習慣


2300 期(2008 年 9 月 21 日)
◎ 窩貼家庭 ◎ 尹寶珍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養孩童使其行在當行的路上,就是到老也不偏離。」是父母的責任,家長對於子女的行為或生活習慣給予引導,這是自然不過的事。但當孩子年紀漸長,對於事物的理解及看法可能跟父母大有不同,不再甘心接受家長們強加於自己身上的一套做事方法,家長的回應就十分關鍵,因為不當的處理容易引起反感,親子間矛盾加劇,這亦是青少年父母在管教方面的挑戰所在。

  今期窩貼家庭的嘉賓梁林天慧博士及其女兒Miriam真情對話,展示了家長與成長中子女坦誠溝通的美麗圖畫,其中她們的正向互動,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可供參考的點子:

  

讚賞肯定

  父母的肯定及讚賞有助子女建立自信,更可以鼓勵孩子努力上進及繼續改過遷善。有效的讚賞宜有事實根據,梁媽媽在家書中先後對兒子及女兒表達欣賞,分別舉出具體事例作出說明,孩子聽在心裡肯定感到真實及說不出的受用。

  

期望明確

  現今家長強調跟青少年子女「做朋友」,有時或許會忽略堅持家長獨有的管教角色,為免傷感情也就對於兒女的行為習慣不聞不問,這是極不理想的情況。信中梁媽媽只簡單道出個人對於一些現象的觀察(例如:孩子放假回港,玩樂通宵達旦,遲睡遲起導致消化不良、皮膚敏感),當中不涉及針對個人的嚴厲批評,只明確表達家長的個人感受(非常擔心),並點明「希望你們日後能早睡早起,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的期望,相信不會引起孩子太大的反彈情緒,有助鼓勵孩子認真思考問題本身。

  

聆聽體諒

  家長願意聆聽能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助健康家庭互動氣氛的建立。事實上,儘管Miriam在遲睡的問題上跟母親意見分歧,甚至坦言媽媽不住提點她遲睡的壞處,會令她感覺得「心煩」,她仍願意敞開心扉跟母親進行真情對話。梁媽媽平日言行身教所展現的包容、體諒應記一功。梁媽媽曾在通信中對女兒因為趕功課而遲睡所表達的體諒關懷,就被女兒視為繁重功課及學習壓力下的極大的鼓勵和支持。

  

給予空間

  處理孩子的習慣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當大家對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更加不會由家長說了算。畢竟,最終孩子如何行動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和責任。Miriam呼籲父母給予子女真正的空間,不正是年輕人極渴想得到父母信任及尊重的吶喊?

  

支持接納

  時代日新月異,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推陳出新,家長不管如何愛惜子女,亦不可能為孩子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或處理方法,重要的是從小培育孩子的獨立思考及解難能力,令子女明白父母就是他們遇事時的隨時幫助。Miriam懂得安慰媽媽:「不用擔心,我和弟弟懂得處理自己的問題,不然我們也知道要找誰幫助,有時妳不用多說,我們也得到安慰,因為我們知道無論發生甚麼事情,你們也在我們身邊。」就是一個窩心的說明。

  

學會放手

  筆者曾輔導一位家長,她本人習慣早睡早起,子女在她的調教下生活也相當健康及有規律,奈何孩子進入青年期之後表現日見反叛,雙方矛盾加劇,遲睡的問題更成為親子關係緊張的導火線,令作為母親的相當困擾。其後經過一些親子教育課程的啟發,加上社工的輔導,這位媽媽漸漸能放開懷抱,不再在遲睡的問題上跟孩子僵持不下,能體諒女兒升讀大學之後社交生活及學習方面經歷重大的轉變及壓力,學會尊重及適度的放手,例如她會多煲清潤靚湯給孩子消解捱夜的燥火,減少嘮叨而多表達關心,親子關係因而大大改善。這位家長的體悟頗發人深省:「過去自己沿用的強勢管教方式只會強化孩子的依賴性及反叛心,面對青少年子女,「多提問」反能鼓勵子女獨立思考、學會負責任及自行解決困難。」

  

尹寶珍(維護家庭基金義務同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