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深一席談(一):神與約拿的一席談


2233 期(2007 年 6 月 10 日)
◎ 神學探索 ◎ 何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生命最精彩之處是發現。對神的發現,對自己的發現,對人生事物的開竅。

  這精彩之處就是,發現神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發現原來在人性的限制中,有神聖的臨在;發現行在神心意的軌跡中,卻是有眼淚、有困乏、有紛擾。但在眼淚中,有喜樂;在困乏中,有愛的使者;在紛擾中,有出人意外的平安、有成長的欣慰;發現在這一切際遇中看似偶然,原來都是神蹟。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痕跡。

  發現通常是透過仔細觀察反思,然後悟出來的。人人都有盲點,借助朋友真誠相交的另一雙眼睛,有助我們察照出自己經驗看不出的美善來;透過讀聖經,神真理的對話更有助擦亮我們心靈的眼睛。能夠細察出神的恩典來,是出自一種更新轉化的眼光,如開始能夠在平凡處看出不平凡,在重複的事物看出新意,在痛苦中發現有神的安慰。那些看似無望的處境中原來有盼望;荒漠中原來處處都有神臨在的痕跡。原來祂是在這一切遭遇中轉化我們、更新我們。

  這些恩典的發現,都不是因為轉換了生命的場景、人物和事態,而是內心有轉化成長,帶動了觀點的轉移與眼光的更新。

  這種眼光不是天生的。可以說,是讀經禱告在神面前反思生命的結果。再進一步說,乃是默觀操練的結果。甚麼是默觀呢?是帶著愛意和敬畏的心,專注地與神交談生活的遭遇,是赤露敞開,不自以為是,不預定結論,也不逃避、掩飾。就像朋友與朋友一樣與神分享,甚至最幽暗的心靈事物,或外面的種種遭遇。

  發現本身就是恩典,在看似沒有神臨在的地方,總有神的臨在。在事物的背後,在事態的過程,祂在開解、在醫治、在建立、在肯定、在塑造、在扶育生命成長。一切都有祂良善的旨意和奇妙的作為,超越人本性的惡、軟弱和限制。這是生命成長的人和扶助別人生命成長的人,可共證的。

  這些發現也不是屬靈書籍或讀經時直接告訴我們的。聖經是指引我們明白屬靈事理的方向,教我們看事物的屬靈眼光,無論是透過應許,或是聖經人物的遭遇和榜樣。我們有了這一切原則,還需要在默觀中對照自己生命的經歷,才會有所發現。

  約拿的故事,最能夠展現出神如何啟迪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從而發現祂是如何透過對談,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本相,和祂的恩典。

  約拿書的旨趣不是約拿事奉的得失,而是約拿這個人,和認識約拿的這位神。

  約拿書沒有在全城悔改之後結束,神所關注的不單是尼尼微城的轉變。經文繼續有下半場,因為神沒有放過約拿,神最關注的是祂自己的僕人。所以第三、第四章經文的焦點就放在約拿身上,神要與約拿認真地面對他的情緒,在神心目中,這比起約拿的成就和宣講更重要。

  神蹟就是當約拿仍是滿腔怒氣,神竟然仍和他交談,沒有把鬧情緒的人置諸不理(拿四1-4)。神蹟就是祂使日頭高掛,然後安排翻起炎熱東風,來加倍煎熬這怒火填胸的先知。烈日中一棵蓖麻樹長了起來,給他遮蔭,這不是神蹟嗎?約拿樂了(四6)。又有一條蟲子來咬斃了蓖麻,這也不是神蹟嗎?經文清楚說這蟲子是神安排來咬死蓖麻樹的(四7)。約拿苦了,他發昏求死(四8)。

  可是我們讀約拿書時,卻很少留意這些事,原來一件件都是神蹟都是神介入約拿生命的痕跡。我們的注意力,可能太著重事工的成敗得失來衡量一切,而忽略這些細節吧?可能我們的審判意識太敏銳,只計較約拿事奉的態度合格不合格吧?若是這樣,神就不會在完成事工後與約拿會談了。可能我們太著意魚腹的神蹟吧,因耶穌也這樣指出約拿在魚腹三天的神蹟,是指向祂死後三天復活。那麼我們就看不出在全城悔改的前與後,神還安排了其他的作為,原來都是神蹟。

  發現神處處臨在的痕跡是恩典,是眼光的轉移,是視野的拓展。

  是甚麼障礙了我們發現神的臨在?可能是我們既定的思維框架。可能我們認為神蹟一定很美麗,一定是祝福。興風作浪,熱風吹襲,蟲子咬樹,這些惡劣的事件就不該是神蹟吧?

  要達到一個生命的塑造,有甚麼自然與不自然的力量,神不能用來達成祂的旨意?祂不可以用挫折來向我們說話嗎?祂不可以用艱難教我們學曉信靠和敬畏神嗎?祂不可以用無理的阻攔使我們事奉的頭腦清醒、勤於禱告嗎?祂甚至可以用難堪不快的經歷來放大聲量地向我們說話,因我們已慣於把神限於某種安全的說話方式,而變得充耳不聞。

  神透過和約拿的對談,也邀請我們與祂一起默觀生命,與祂靈深一席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