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羅貫中《三國演義》
上期立中兄說:「那麼到底是『性格決定際遇』,還是『環境決定命運』?大概在現實生活中兩樣都有。」我想,這是最毫無疑問的結論了。正如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我們都必然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各自支持這兩句說話的相反例子,故此,這兩句說話皆對,卻又都並非絕對唯一正確。
事實上,當我在再前一期《再續前緣》中提出「性格決定際遇」或「環境決定命運」兩個命題的時候,完全沒有意思要證明那一個命題絕對正確而另一個命題徹底錯誤(更當然沒有意圖用一己的經驗武斷地結論「性格決定際遇」)。純粹是在回憶自己走過的路的時候,驚訝「這十年來,我在加拿大的生活,竟然跟我在香港以前的生活極之相似換一個地方,我在加拿大的生活其實是在香港生活的翻版」,便不禁問「性格決定際遇」這句說話或許真有不少啟發性。
當我再想下去,「性格決定際遇」這句說話的啟發性,其實包含兩方面:感恩和懺悔。感恩的意思是,當我在《再續前緣》中寫到移民前在香港當教授,移民後在加拿大仍當教授;移民前在香港有很好的機會在事奉中發揮恩賜,移民後在加拿大的事奉更是如魚得水,找到既能將恩賜發揮得淋漓盡致、又很有影響力和滿足感的崗位,心中很是高興而感謝上主在人生路上賜下的恩典,卻絲毫不敢有所誇口。因為,畢竟,「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四:7)
而且,「性格決定際遇」這句說話的啟發性,更重要的一面是懺悔:我在性格上的弱點,移民前在香港的生活中產生作用,移民後在加拿大的生活中一樣產生作用,以至我在香港時人生路上的缺欠,在加拿大依然有同樣的缺欠。
說到性格上的弱點,我有不少的。例如,我的基本性格頗為內向,青少年時候,如果一裡朋友圍坐一桌吃飯幾小時,我可以完全靜默,一言不發,由開始吃飯到埋單結賬,我可以仿似不存在的;後來慢慢長大以後,才漸漸改善過分內向的問題。另外一項性格弱點:從小到大,我都是理性傾向強、感性表現弱的;雖然後來努力學習平衡情理,過了一段時間,自覺有些成果,興高采烈地告訴一位朋友:「我已經多了不少感性表現了!」朋友卻異常明確地回答:「你依然是很理性的人!」驟然覺得被潑了冷水,想一會兒後卻知道朋友沒有說錯:我的性格根底其實仍然一樣(正如對任何人而言皆如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也感激朋友講了真話。這件趣事發生在十多年前,這位朋友叫許立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