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斜後的再傾斜


2213 期(2007 年 1 月 21 日)
◎ 交流點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若對信仰的認識和栽培可以分為教義、實踐(社會公義)和經驗的話,昔日的培訓比較集中在教義方面,而今日的培訓則傾向經驗。這可從當下蓬勃的靈恩運動得到證明。經驗的著重是否必然導致對教義和實踐的疏忽?這沒有必然。例如,剛離世的李健華牧師有他的靈恩經驗,但他的實踐無不令人讚賞和效法。然而,可以如李牧師結合教義、實踐(社會公義)和經驗的人不多。相反,很多著重經驗的人可能扭曲信仰。

  在靈恩運動下,有兩種經驗特別被高舉。第一,強調權能佈道能力的經驗。坦白說,權能佈道不需要要求學習者對神學和聖經有很深的認識,也不需要對社會分析有好的掌握,反而強調祈禱和禁食等等。在「非勢力和非權力,乃靠聖靈成事」的意識下,理性的分析變得次要,因為成績(得救人數)和擁有某種神契經驗才是最重要。又縱使學習者可能要上一些課程,但這些課程多屬於一種教義灌輸多於培養一份批判精神。第二,強調對上主敬拜讚美的經驗。他們所唱的詩歌並沒有很深究的神學,也難聽見他們對世界的責任和承擔。個人的感受和個人的信仰是詩歌主要的內容。例如,一首詩歌其中一句是「搖動你的手」。這反映甚麼的神學?然而,這些詩歌卻成為很多青年人所喜愛。從此看來,要談對信徒全面的培訓並不容易,因為信仰已嚴重傾斜。雖是如此,但卻無需過分悲觀,因為這可被視為鐘擺的過程。它是要回應昔日將信仰理性化,非感情化的傾向。再者,仍有一定的青年人喜愛思想,閱讀和反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