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式殯儀打入香港


2212 期(2007 年 1 月 14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想喪禮少一點悲傷、多一點歡顏?來自企業家卡姆,可提供多項度身訂造的服務,就算想要在喪禮上搞搞美味刺身自助餐宴客,一樣沒問題!卡姆看準的,正是生意總額高達六十八億美元(約五百二十八億港元)的日本喪業;他銳意拉攏的,正是人數愈來愈多的日本老人。」《明報》10.12.2006

  香港號稱現代化的亞洲國際大都會,但甚麼時候香港的殯儀服務可以追得上這個稱號,也就是時麾一點,user friendly一點,和有人情味一點?

  最近,紅磡某大殯儀集團收購了毗鄰一間較小型的殯儀館,業內人士擔心此舉令香港的殯儀服務更被壟斷,在缺少競爭的情況下服務質素雪上加霜。原本香港的殯儀服務水準已偏低,整體形象和格局停滯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收費卻愈趨昂貴,普通一個喪禮動輒收費幾萬元,差不多等於宴開十餘席吃你一個晚上的開支。

  但如此不菲的價錢,換來的是怎樣的服務呢?靈堂陰森恐怖,白曚曚的光管映照「死人藍」的瓷磚,加上走音沙啞的聖詩錄音帶(十居其九仍用古老型號的卡式錄音機播放)、寒氣迫人的冷氣、堂倌的灰長衫和臘黃的面容、堆放在靈堂門外的金銀衣紙冥鏹,以至「循環再用」的花圈花牌和果籃果盤,都是五十年不變的天長地久,最拙劣和缺乏創意的,還是靈堂正中央的四個大字,來來去去都是甚麼「哲人其萎」、「福壽雙全」、「音容苑在」、「主懷安息」,如此「行貨」的描述真是對辭世者不敬;而靈堂門外的黃色底黑色毛筆字的告示牌,更是寒酸得可憐。

  美國企業家卡姆看準了日本社會高齡化的事實,把高質素和具創意的美式殯儀服務引進日本。美英等國受基督宗教的薰陶,一直視死亡為進入永生之門檻,只有默默的追思而沒有哭哭啼啼的呼天搶地,安息禮滿有人情味和安慰;加上日本多受禪佛的影響(不同於中國人那種半道教半佛教的民間迷信),看死亡為「大往生」,亦有一份灑脫的情懷。故現今美日在殯儀業上「結盟」,定會開出燦爛的花果,受惠的不止於死者,更惠及生人。

  香港人口七百多萬,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辭世。香港的基督教、天主教都有不少墳地,若能把殯葬延伸服務至殯儀,開設高水準的殯儀館,定必為社會之福。教會若錯過此良機,他日美國大企業繼在澳門開賭場的餘威,在香港大展拳腳搞殯儀館,不消三兩年必定雄霸港九新界,就像澳門的永利、金沙一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雲彩見證】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

【讀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