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窮人,求問一位大師,問:「我何時能脫離貧窮之苦?」大師回答說:「十年後。」這個窮人很高興,便對大師說:「大師,十年後我真的會變得富有?」大師回答說:「不是變得富有,而是十年後,你會變得習慣貧窮。」這個故事初聽之時,覺得平平無奇,但想深一層,卻富有深意。
這裡顯示出兩種生命形態:一種認為快樂在於擺脫貧窮;另一種認為快樂在於如何處理貧窮。成為富有,本身並不是壞事,但當「成為富有」變成生命的唯一目標時,我們便失去了甘願貧窮所帶來的豐盛。很多香港人拼命賺錢,卻沒有時間陪伴家人;有些人在條件許可下,卻寧願賺少一點,多點陪伴家人。誰更富足?
在約翰福音六章一至十五節裡,群眾的渴望和耶穌的回應,成了很大的對比。我們看看群眾的心態。六章二節:「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這裡有一大群因著神蹟而跟隨耶穌的人。這是一種出於好奇而來的跟隨。
神蹟原是一個記號(sign),指向上帝。但好奇就只是滿足自己的欲望,並沒有想到上帝。神蹟叫我們想到上帝,抑或叫我們更想到自己?
一個人拿著一盒朱古力去探訪朋友,到達朋友家門,朋友一開門,見到那盒朱古力,很高興地取走該盒朱古力,然後便不自覺地關上門,留下朋友在門外。神蹟原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我們會否拿走禮物,去滿足自己,卻忘記送禮物的上帝呢?在生命裡,我們領受的一切,我們懷著感恩的心去領受,然後回到上帝那裡。抑或,我們在領受這一切之餘,更著眼於得到更多,而埋怨上天為何不賜我們更多?神蹟、恩典、禮物,叫我們放下自己,回歸上帝,抑或更激起我們的欲望?
群眾跟著耶穌,心中帶著很多期望而來。而在這福音故事裡,「有東西吃」是一個重要的、也合乎人性的期望。在一個神蹟裡,群眾得到食物。如今,他們不單好奇的跟著耶穌,還對耶穌產生期望,他們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六14)。面對一位先知,他們要聆聽他的教訓嗎?情況不是這樣,六章十五節說:「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強逼」這個字,是指「抓住」、「用暴力去強制他人」。
群眾所用的,是暴力原則,而不是信仰原則。群眾的食飯問題是每日都發生的。他們需要恆常地解決這問題。若抓住耶穌,逼他作王,則食飯問題便能長期解決。現在,看來,不管耶穌願意不願意,他們的需要已經佔主導,耶穌被用來解決他們這問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
【專題:聖詩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