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桶金


2179 期(2006 年 5 月 28 日)
◎ 教會之聲 ◎ 蒲錦昌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前陣子,一個有關青年人的調查,詢問他們是否相信自己在三十歲以前可以擁有第一桶金—一百萬港元。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可以。筆者第一個反應是:沒那麼容易。如果平均月入八、九千元,不吃不喝,十年下來,才有一百萬。現在年輕人就算大學畢業,找工作也不容易,有工作後減去歸還政府貸款、強積金供款、進修所付的學費、還有衣食住行、拍拖、家用等等的開支,剩下的恐怕也有限。那麼,何來一百萬的積蓄呢?可是,回心一想著,不禁覺得自己可笑。我以中年人的心態來猜想年輕人的看法,自然感到他們不切實際,甚至中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毒。其實,年輕人想事情比較簡單直接,也因此少了成年人的框框,敢想成年人不再夢想的事情,也有澎湃的熱誠去實現自己設定的理想,這些質素,對於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實在十分可貴。據一些研究,那些富翁之所以發達,其中一個要素就是他們都有很強的信念自己會成功,因此他們不斷努力,也勇於嘗試,結果比一般人更有成就。

  香港近年不少非政府組織都喜歡擢用年輕人承擔重任,包括環保組織、前線的社運組織等,這些新面孔往往令人眼前一亮。他們不會被動的接受大環境的種種事情,而是憑著信念去改變。對於貧富懸殊的社會,他們會提出種種的質疑,要求政府為其社會政策作出合理的解釋,向市民交代。這種對社會公義的追求,對理想的堅持與執著,正正是健康社會所最需要的質素。

  有時候,在教會裡自認成熟的我們,對於教會愈來愈走向事工化、市場化的情況早已見怪不怪,覺得這就是現實,既然不易改變,就只有接受,甚至陶醉在人群的簇擁與掌聲中而不自知。我們的生活與信仰成了兩個分隔區域,彼此不相聞問,所傳講的信息變成了空洞和不實在的「天國語言」。在這些情況下,年輕人往往會提醒我們,堅持信仰所追求的,是對上主呼召最忠誠的回應。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說他有一個夢想,因為他相信聖經的話不是說了算的,而是對我們社會與人生的挑戰,結果他改變了美國,也改變了世界。

  對教會與社會而言,年輕人本身早已擁有「第一桶金」,就是他們的直率、熱誠、對夢想的追求與執著。我們應當珍惜這一桶金,善加運用,那麼,肯定會為教會與社會創造更大財富,使我們不至貧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