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及宣傳教育改革,政府曾製作一系列宣傳短片,其中一句口號為「求學不是求分數」,雖是道出了要突破傳統「死唸書,祇求分數」的錯誤觀念,但卻引起不少回響。很多人認為學生求學若不計較分數,會變得漫無目標,馬虎了事,不求進步,所以那句口號應改為「求學不祇求分數」更為合適。
由於社會進步,日新月異,成長於二十世紀的父母為要協助孩子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實在是個大難題。在瞬息萬變中,有些父母感到無能為力,以為最好由學校全權負責子女的教育,所以不惜一切為子女尋求入讀心目中最好的學校及教育機會。為了使子女能出人頭地,成績出眾,入水能游,出水能跳,林林總總的補習班、音樂班、活動班、會話班等應運而生。最近更有報道一些家長特意安排幼兒上、下午就讀兩所不同的幼稚園,以盡取其「利」。對於大部分兒童來說,閒暇已是可望而不及的奢侈品。
可是,愈來愈多事實告訴我們,要快樂及有意義的在社會中生活,不單靠學業成績,以及厚厚的個人履歷。以就業來說,除少數行業外,僱主不單看成績,有些甚至不計較應徵者是否有本科訓練;而是著重於他們能否「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借用前教育署的口號)。這些質素的培育,往往已是超越學校的門牆。可見父母是兒女的最先並且是最重要的老師,因此協助子女全面發展是值得深思的。
與香港經濟起飛時期一同長大的一代,現多已為人父母。回顧昔日條件不理想,但卻孕育了他們目標清晰、鬥志激昂、刻苦耐勞、體諒合作等種種美德。但在社會進步,生活安舒,豐衣足食當中,一些很重要的素質卻慢慢失去了。對下一代的教養,很多父母亦迷失了方向。供應過於豐足,兒女不懂得欣賞與珍惜,甚或好逸惡勞。過於緊湊的學習及活動安排,兒女沒有個人發展的空間,大部分因此而失去了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服事週到,處處呵護,兒女不懂自立,難建立自信及責任感。面對難題的時候,無法變通,解難能力薄弱。身處逆境,更是不堪一擊,容易放棄。
現代的雙職父母,很多忙得連氣也透不過來,常常與時間競賽,每天都有完不了的功夫。
有時就會少了那份耐性及犧牲精神去培育下一代。在現代生產的模式中,一般的孩子已無法看到母親那雙為洗滌、縫補等各事而操勞的手。有些祗看到菲傭的工作及父母親工餘消遣的種種。他們看不到父母如何辛勤去工作,處理財務及積蓄。但卻祗知道要錢時,可以在街上的提款機提取,十分方便,而且每次都是「有求必應」。他們看到父母幫助他們溫習功課時的那份急躁、失望,甚至兇惡的模樣,但卻看不到父母面對工作及家庭責任的那份生活壓力。
在這一切之中,我們作為父母的,不禁要撫心自問,在這是非黑白愈來愈模糊的年代,作為父母能否幫助孩子建立值得持守的美德,從而穩踏人生的每一步?我們有沒有一套完整穩健的方向,積極肯定人生腳蹤,給我們的孩子去跟從?抑或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塌胡塗,雜亂無章?
曾聽過有句話:「若老師是一杯水,學生頂多亦祗是一杯水,若老師是一桶水,學生頂多也祗是一桶水,所以老師應該是自來水!」若將「老師」二字代以父母,道理似乎一樣。無怪乎西方有諺語謂“Like father, like son”(意譯有其父必有其子)。
談起自來水,宋代理學家朱熹曾有以下詩句:「半畝方田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父母真的是自來水嗎?真能成為子女的活水源頭?我們能否自然流露那股清澈湧溢的泉水,使子女們都親嚐其中滋味,身心得以舒暢?其實父母都是人,有其限制,但若我們能認識到主耶穌賜人活水,並且引領兒女與活水源頭連接上,那豈不是他們生命中最好的福份?
這樣看來,求學不祗求分數,說得十分有道理。分數反映學生於某一時空內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成績,可是將生命活得好,已不是一個簡單對錯或分數高低的課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