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常聽到先父、母在親友面前,有人讚許我的時候,總是回答說:「乞兒(讀依)仔、蠢仔」。幼時的長相又白又胖,人家稱讚一下,爸媽又應以「奀仔」作答。自己那時不知所以,這是謙詞罷,到了年事漸長,然後才知道是有些迷信的成分。早前大半個世紀,醫學、衛生、健康常識沒有現在的進步,嬰兒夭折的比例甚高,不少人家都有這樣的情況,本來是嬌生寵愛的嬌兒,也取了頗雅的名字,但在家都叫豬叫狗,這大概是作賤的意思。
說起取名,這倒是一門學問,孔家、孟家、曾家、歐陽論輩排序,全國都依循的,據說有些還是皇帝御筆批下來的。不過一般來說,要是幾代同堂,都是由家的長輩取的,叫做「乳名」,有些俗不可耐。到了自己成長,又有了些文化,或請教師友代為命名,那就叫「別字或號」。還有友輩所贈的花名綽號,更加貼切可圈可點,因為是就你的長處、短處、缺憾給你改名。
曾在離島長洲住了十一個年頭,街頭巷尾常聽到人在叫喊一些:初一、十五、五斤、六斤。原來是在呼兒喚女,這些都是漁民,為了方便記憶,當嬰孩誕下那天是甚麼日子,就以那天作他的名字,有些是他生下來的體重來叫他。至於大頭、二頭、細頭,阿大、阿孻,那是次序的問題。
其實這只是一個人的一個記號、用以區別辨認,在集中營、在監獄,是用數目字來取代,總之是對號入座,甚麼台甫、尊姓、大名,還不是你我之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