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一向認為抽象思維和邏輯是較先進的推理能力,但研究所得,中年人卻比年輕人少用抽象思維,這是因為中年人退化,還是他們有更進步的思考方式呢?又或是他們選擇少用抽象思維,而以人生經驗,化作一些比喻來面對人生中錯綜複雜的問題。
以下有一個中年人善用實用智慧的故事。這故事是俄國民間流傳而來的。
話說有一個當了二十五年兵的軍人回家鄉,他大概也已屆中年,鄉民問他從軍多年,有沒有見過沙皇,他委實沒有見過沙皇一面,這軍人彷彿像中年人般回顧自己的一生,連沙皇也沒有見過,似乎懷疑自己辛勞多年的意義。他決定要去見沙皇一面。
得到沙皇的允許,他終於可以一睹沙皇的風采,沙皇問他,「我英俊嗎?」這軍人知道分寸,便簡單正面回應他。接沙皇問了他三個問題,他回答時都不是以抽象思維回答,卻是多說比喻,也因此免去沙皇的怒氣和責罰。
三個問題和軍人的回覆是這樣的。
一、天離地有多遠?「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你在這邊發聲,在那邊也可以聽到。」背後彷彿在訴說人的命運是受外來的力量所控制,遙遠卻實在。
二、地有多闊?「太陽從這邊升起,從那邊落下,就是地的闊度。」沒有具體的數字,但回答卻帶點詩意。
三、地有多深?「多年前,我的祖父死了,我們將他埋在地,他一直都沒有回來,地的深度一定不少。」那回答是頂有意思的,他借此講到死亡的終結性(Finality of death)發人深省。沙皇也因此放他回去。離開時,沙皇問了最後一個問題:「你的家離這有多遠?」他回答說:「我不能從這到我的家,這一定是十分遠。」中年人就是這樣喜歡談比喻,比喻背後隱藏的實用智慧,並不是那些年輕伙子,未經歷過人生的冷暖,所能體會和欣賞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