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在世間扮演祭司和先知的角色,祭司的工作較內向,牧養會眾,滿足他們宗教的需要,例如讖悔、認罪、感恩、讚美等純宗教的訴求;先知的工作較外向,痛斥時弊、伸張社會公義,涉及政治社會經濟層面。祭司可以將關注集中在教會的四幅牆內,先知的視野則必須跨越教會的四幅牆。
今年六月香港戲劇協會上演改編自 Jerome Lawrence 和 Robert E. Lee 的同名百老匯話劇:《承受清風(Inherit the Wind)》。一九六零年的電影版有一句對白:刺傷舒適者及安慰受傷者(Inflict the comfortable and comfort the inflicted)。借用兩個英文字的不同用法,突出了對比。作為動詞,inflict 解作去刺傷;作為名詞則解作那些受傷害的人。作為動詞,comfort 解作去安慰;作為名詞則解作那些活得舒適的人。刺傷舒適者就是先知的角色,而安慰受傷者就是祭司的角色。
香港教會歷來與殖民地政府關係良好,成為建制一部分,長於扮演祭司的角色,先知的任務就讓給了前線的基督徒群體。大家工作的方式和理想有差異,造成一定的張力。聖經時代已經記載兩者的衝突與矛盾,先知一貫不被身處的社會接納認同,他們會為建制添麻煩。
我不主張教會作為宗派、堂會忽然積極扮演起先知的角色,參與爭取人權、民主。就讓大家分工,由教會扮演祭司的角色,以會眾為服事對象,牧養、教育會眾關心自己心靈的需要及對社會鄰舍的關注;由前線的基督徒群體扮演先知的角色,爭取社會政治經濟課題。
對於爭取人權、民主運動,教會退居二線、被邊緣化不是問題,教會可以教育會眾去加入爭取民主的前線基督徒群體,去發揮先知的角色。
江大惠(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退休講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
【專題:從夏令會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