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1 期(2005 年 6 月 26 日) ◎ 中年信徒 ◎ 區祥江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好的文字,能妥貼的描寫我們的情況。有時候,一些心中的困擾,在出色的散文家筆下,將我們的處境活現在眼前。筆調間若帶點幽默感,能帶動我們會心微笑。這一笑便能解心中的愁困。
梁實秋是出名的散文家,他亦寫過一篇有關中年的散文,看罷令身處中年的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試摘幾段給大家回味:
「人的年紀也是這樣的,一年又一年,總有一天你會驀然一驚,已經到了中年;到這時候大概有兩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訃聞不斷的來,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經先走一步,很煞風景。」
「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齊鬆懈下來往下堆攤,成堆的肉掛在臉上,掛在腰邊,掛在踝際。」
不過,最令我起共鳴的,是他描寫中年人攀躋到了高峰,回望自己走過的路那段文字,或許是描寫男士在職業路上的起跌吧!你看看是否有我同樣的共鳴:「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之蛙。回想從前,自己做過撲燈蛾,惹火焚身,自己做過撞窗戶紙的蒼蠅,一心願奔光明,結果落在粘蒼蠅紙上。」或許現代人很少看到撲燈娥,也很少再用粘蒼蠅紙。這些比喻對我這年代的中年人,仍然能引起共鳴。當然,我們可以有新的比喻來描寫這一代的中年人處境,像上文提及過的「人生下半場」,就是較現代的比喻吧!
這種文學家的角度看中年,除了能妥貼的描寫我們的實況之外,它亦給我們一種心理的距離看自己的處境。既然其他人能用文字描寫自己心靈的實況。那麼,我的問題就不是自己獨有的問題。它的共通性能使我們脫離孤單面對困境的無奈。這是文字具治療作用所在。
無怪乎,梁實秋可以透過文字的反思,對中年能作以下的結論:「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