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會考成績已於八月十一日公布。今年的合格率比去年好。教統局的公布將焦點放在母語教育的成效方面,報告指出,中文中學的合格率大大提昇,而英文的合格率反而下降。
不容置疑,母語教學對學習必然會有很大的幫助。未來半年,教統局亦會推出母語教學的諮詢文件,母語教學的立場將會更堅定。但是不少家長與學生,雖然知道母語教學的好處,仍盼望盡力爭取進入英文中學。原因很簡單,成績好的學生多可考進英文中學,成績稍遜者若能進入這些名校,他們盼望可以藉此薰陶其他同學的學習氣氛,將來成績也會有所進步。英中的標籤效應,使中中好像成為次一等的學校。有些學校在中四中五階段改用英語教學,理由是大部分中六課程均以英語講授,大學的教學言語也以英文為主。教統局能否有一套整全的教學語言政策,除對外學生學習有助外,還能提昇其英語水準,以符合香港這國際大都會的需要呢?
十一萬名會考生中,雖然合格率有百分之六十六,但符合入讀預科者只有四萬七千人,而預科學位又只得二萬五千個。十四分學生可優先選擇學校,但過了他們選擇學校的時間,還有五千多個學額仍未填滿。這顯示有十四分者只得二萬人,會考生中大部分是成績偏低的。那麼我們的教育和考試似乎只是製造了更多的失敗者。事實上,每年會考,均有過萬名學生是零分學生。是他們不勤力?是他們能力稍遜?是所學習的並非他們的興趣?
今年有十一名十優狀元,他們必然是勤奮好學的好學生。他們也多來自名校。但有報告指出名校出產狀元人數漸漸減少,而這些學校的負責人解釋他們當中有不少好學生已提早離校往外國讀書,因為不滿香港的教育制度。
每年會考放榜,政府的報告多是報喜不報憂。這當然有鼓勵作用。但當中有不少會考失意的學生。他們不一定是失敗者,他們只是教育制度和考試的犧牲者。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能認識自我、發揮潛能的學生,考試並非學生決定終身的門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家教會】
【牧養全攻略】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