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合崇拜:歷史與當代、秩序與自由、現在與將來(一)


2074 期(2004 年 5 月 23 日)
◎ 神學縱橫 ◎ 鄧紹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崇拜是甚麼?

  簡單來說,崇拜是出於感恩,由感恩而有讚美。換句話說,沒有感恩就沒有讚美,更沒有崇拜。就基督信仰的崇拜來說,我們所崇拜的對象首先是基督,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聖子耶穌基督。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我們是以上帝為敬拜的中心,但這樣說我們主要是要強調敬拜不以人為中心。而當我們說敬拜上帝,我們還是可以進一步追問:我們敬拜的上帝是一位怎樣的上帝?這就不得不涉及耶穌基督。因為正如聖經(如希伯來書)所說,只有基督才把上帝的真像表明出來。離開了基督我們不可能真正認識上帝。

  並且,我們敬拜基督,不單只因為祂把上帝表明出來,更因為這個表明上帝的過程,同時是基督拯救我們的過程。這也就是說我們敬拜基督,因為祂拯救我們,是我們的拯救主。面對這樣的一位耶穌基督,我們除了感恩之外,還能做甚麼呢?在基督面前,特別在十字架底下,我們看見自己一無是處、滿身罪污,使得上帝的兒子要為我們承擔罪債。可是,也正是在同一的十字架底下,我們體會恩典、寬恕、憐憫,因為基督跟我們易地而處,代替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被父神棄絕於死亡之中。

  因此,基督的拯救是崇拜的因由,崇拜是對基督的拯救的回應,首先是感恩,然後提升至讚美。讚美不單指讚美基督拯救的作為,更為重要的是讚美上帝的本性;因為上帝的本性是愛,不願一人失喪,甘願犧牲聖子而在所不惜,所以就有了十字架上的舉動。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從上帝在基督裡拯救的行動,進至三一上帝愛的本性,才能完成對上帝的感恩和讚美。一方面,對基督的拯救的感恩是崇拜的因由;另一方面,對上帝的美善本性的讚美是崇拜的完成。上帝是表裡一致的,祂的行動和祂的本性是不能分割的,因此既要感激上帝在基督裡對我們的拯救,也同時需要讚美祂是一位滿有恩慈的上帝。崇拜,也就是要把我們對拯救的經歷所存的感恩,以及對使得拯救得以可能的上帝的美善恩慈所應有的讚美,徹底表達出來。

  美國研究崇拜學有年的學者羅拔.韋伯(Robert E. Webber)提出「揉合崇拜」的理念,為基督教的崇拜提出發展的方向,衝破傳統與現代的二分法。其學生徹理(Constance Cherry) 就此提出「揉合崇拜」的九個揉合向度:揉合歷史與當代、揉合秩序與自由、揉合語言與象徵、揉合理性與奧祕、揉合外在與內在敬虔、揉合呈獻與領受、揉合安慰與衝擊、揉合現在與將來、揉合個人與羣體。本文嘗試就其中三點作出進一步的詮釋和反省,希望能夠引起進一步的討論,使得華人教會的崇拜學能夠跨前步,有所突破。

  歷史與當代

  崇拜並非始自今時今日,這是因為上帝拯救的行動從亙古就在進行,也一直沒有中斷過,所以對上帝的崇拜是歷史性的。上帝一直在歷史中工作,人也一直在歷史中崇拜上帝。因此,崇拜是有其悠長的歷史傳統,而不可忽略。為甚麼不可忽略呢?今日我們傾向跳過教會的歷史傳統,直接回到聖經來了解崇拜的模式、要求。這很有一種非歷史非傳統的意思。但歷來的崇拜本身就是一種對信仰的詮釋、了解,我們也是透過崇拜來了解基督信仰的。譬如說,在崇拜中我們尊主為大,以基督為中心,這就表明基督在我們信仰中的地位;而我們對基督的認識,也從所唱誦的詩歌的歌詞反映出來。崇拜,凝聚了信徒的信仰了解。

  崇拜一方面表達了聖徒對信仰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起著傳遞信仰的功能,並且,這種傳遞是一種累積性的。我們不僅累積性地承繼信仰,也累積性地承繼表達信仰的方式,崇拜即是一例。事實上,內容與形式並非可以完全分割開來。至少,從傳遞的角度來看,必須藉著某種形式方才可能傳遞某種內容,離開了形式我們很難想像可以怎樣傳遞內容。同樣地,認識信仰的內容也不可能抽離表達信仰內容的形式。形式是盛載內容的器皿,也是傳遞內容的管道,並非可有可無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