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大空


1981 期(2002 年 8 月 11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報載內地全國高考,作文題目先以一登山故事為範文,再要求考生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作,結果引來互聯網上的紛紛議論。

  批評者認為這樣的試題迫學生寫違心之言,因為答案毫無選擇餘地,只能虛偽地「捨身救人」,否則便要冒低分之險。結論是,這種以假話贏得高分的考試取向是中國社會出現「假大空」的根源。

  批評雖因略嫌武斷而有失諸偏頗的成分,但卻足以令為師者反省,在進行品德教育的時候,會否也犯了上述毛病~間接鼓勵學生說假話。

  曾經有調查研究指出,香港學生在頭腦上的德育知識相當豐富,何謂是,何謂非;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孩子們都是知道的,問題出在實踐上 ~空有知識而不切實應用於生活上便成虛偽,這種「人格分裂」正正和內地「假大空」如出一轍。

  德育乃五育之首,學校既不能不教,卻又不知該怎樣教最好,於是難免停留在知識灌輸的層面,課後延續不外是完成工作紙一類活動,聰明的學生不管能否達到指標,總會「投老師所好」去填寫答案,這樣的品德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肯花心思的老師會安排些兩難處境迫學生思考再作抉擇,這確是很不錯的方法,但也往往只限思考而未能深化實踐,結果出現「知而不行」、「說一套,做一套」的局面。

  走出課堂,進入社會是很好的嘗試,讓孩子從實際生活去觀察、經歷和體驗,得到的才是第一手經驗,才能轉化為孩子的生活信念,與其頭腦上敬老憐貧,不如實際去探訪或捐助他們。

  引導孩子建立道德良知並實踐於生活上,是品德教育最重要的課題,惟有提供足夠空間讓孩子經過思考反省,然後作出抉擇再附諸行動,才不會跌入「假大空」的框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影音視評】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