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真愛從家庭開始


1981 期(2002 年 8 月 11 日)
◎ 文林 ◎ 梁林天慧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現今社會著重放任主義,「愛」往往被等同「Feel」和主觀的情緒反應,在縱容的風氣下,親子關係若未被好好建立,一旦衝突來臨,父母容易會充滿歉疚,擔心若不贊同子女的意願,便會被子女誤為「父母不愛他∕她」,於是管教之事便變得困難重重,因此,對於他們崇拜明星偶像、沈迷電子遊戲或上網,玩樂到通宵達旦,也不敢定下規則,這是否真的是愛的表現?就如最近有社工主張為滿足青少年的性慾,不如在青少年中心開闢「自慰」房間,以此解決他們的「需要」,這無止境的放任,究竟怎樣為青少年帶來成長和幸福?「一時之快」和「想做就做」的態度,又怎能協助他們努力學習與異性相處,建立長久的友誼?

  Focus on the Family總裁Dr. James Dobson在他的著作提及「love must be tough」,筆者非常同意他的見解。近年,香港各教會聯合推行「真愛可等待運動」便正是要鼓勵青少年在男女關係上堅守原則,保護及尊重自己和伴侶的身體及感受,更要堅持和對伴侶忠誠,可為日後的婚姻幸福,犧牲一時的慾念,「愛」是包含期望及原則的,也需要堅毅的意志去實踐。因此,在管教的事上,我們要努力學習,作情理兼備的父母。

  故此,父母與子女維持親密的關係,可以幫助他們建立個人自尊,愛惜自己。近年,傳媒打著言論自由及思想開放的旗號,對於暴力及性兩方面加以渲染,叫青少年以為愛等於性或愛等於即時的快感和激情等,令不少家長為之擔心。其實,父母如能讓子女在家庭生活中體驗「真愛」(林前十三章),孩子面對傳媒對色情、性行為的渲染訊息,便不會以假亂真。父母亦不妨與子女討論一些常見行為,例如:手、自殺、婚前性行為等。在討論中宜多強調父母對兒女的愛、重視及適當期望,當他們在家裡真正經歷到愛時,他們便能學會尊重自己、建立自愛、自信,辨別是非,也學會尊重和關愛別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影音視評】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