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記(上)


1936 期(2001 年 9 月 30 日)
◎ 文林 ◎ 李仰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開頭兩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催

  不知帶來了多少蒼涼感,也是每一個離鄉日久的遊子,不管他是衣錦榮歸,還是潦倒回來,都有去時青春年少,來時兩鬢斑白,留下來的只有依稀猶可出諸口的鄉音。

  這也許是每一個人的天性,又可以說是不忘本。青年時期倒沒有甚麼,到了年紀漸漸老去,就會興起一絲絲的對故鄉的懷念,要是霸身在外自父及祖,年代久遠就有尋根的念頭,連我自己也不例外。

  似是自己在七十歲那年,在整理文稿中,細想一下前塵往事,引起了不少舊憶,多年來海內外東西南北四處奔走。偏偏幾處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有遠有近,未曾到過,甚至有些竟然過門不入,心裡在思忖,盼能再訪一次和自己大半生有關的地方,幾年來,上主開路,已償了多少心願。

  九五年九月廿四日,到湖北漢口,尋到我在一九二一年出生的舊居。

  九九年一月四日,到南海石灣我先母的故鄉,在石灣基督教堂證道。

  餘下來的還有我少年讀書、成長的山東煙台,和故鄉鶴山龍口堯溪鄉,還有是老伴的番禺沙灣。如今已是消遙之身,差不多可以說要去就去,沒有甚麼問題,但偏偏不是那麼容易。原自打算在六月中,藉外孫女暑假返港之便,帶同她一起先到山東,旅程全安排好了,但因割除盲腸未能成行。回鄉之行也未作決定。

  倒是小妮子有辦法,她坐言起行,她有一位同學是鶴山人,邀她一起到鶴山玩幾天,小妮子得到同學家人的引路,到達了我的故鄉,還用手提電話在里巷間找個鄉親和我通話,原打算我帶她去的,她倒先我一步。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聯會轉來一封由本地寄出的來信,是主裡同道鄧保羅先生給我的,他從我的拙文中,知道我是鶴山人。鶴山沙坪基督教堂在興建中,已到平頂階段,整個建築過程,一幢四層高,落成之後可容四百多人的禮拜堂,他全力參與,並告訴我平頂日期和獻堂日子。

  不幾天,邑彥張啟明牧師來電,又傳真沙坪教堂的邀請信,我也就決定參加,乘便回鄉走走。

  八月廿七日清晨到中港城,乘搭八時廿分開行的雙體船「新鶴山」號,航程兩個半小時,到達了鶴山港,踏上了碼頭,回到了離別了六十二年的故土,悄悄地在說-我回來了。

  這一天,沙坪教堂一片歡欣、感謝、讚美,我是隨附驥尾來參與的,叼光地敬陪末座的享受盛筵接待,一飲故鄉「華山泉水」,一嘗鄉土菜餚,更難得的是一大碟綠油油的「蕃薯苗」,正好大快朵頤,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家鄉風味。

  這也完全是上帝的安排,我原意是帶著家人回鄉的,自己未如心願,反倒讓小妮子先鞭祖著。到了自己來了,是隨著近二十位主裡同道一同來的,也不是先到自己的故居舊院,而是先到將要落成的聖堂參加感恩禮拜。

  更難得的,在這裡見到了慕名已久的「宋姑」宋履虔長老,九十六高齡仍堅守崗位,殷勤事奉。又遇到同是筲箕灣宣道會的肢體黃姊妹,她是現在建道神學院任教的呂焯安牧師的令堂。同在故鄉的教會中喜相逢,黃姊妹恆常往返港、鶴間,在她的故鄉古勞鎮,為主作見證,領邑人和她的親人歸主。

  平頂禮完畢後,眾人都即日賦歸,我則多留一宿入住賓館,等待明天回鄉去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非凡聖誕】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