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諦造者:教會的身分


1932 期(2001 年 9 月 2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和平不僅是將刀槍打成鐮刀(賽二4),也是將各類型的暴力(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的暴力等) 轉化為建設性的力量;和平不僅是豐衣足食,也是公義的彰顯和愛的實踐;和平不僅是自我實現,也是歸回上主。當和平不僅是一個理想而是某程度可實現時,那經歷上主所賜平安的教會就承擔和平諦造者的使命。因為這是上主兒女的身分。(太五9)那麼,我們如何實踐這使命呢?

  對抗與和平 (太十八15~17)

  耶穌曾向祂的門徒說,「若你的弟兄得罪你,就要指出他的錯來」。指出別人的錯是一種對抗性行動。當然,若我是指出別人罪的那位,我需要留意我的態度和措詞,為免引起誤會或加深仇怨。但措詞如何的恰當不一定代表對方會接受,以致耶穌一早已預計到說「若是不聽,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原來對抗性行動會帶來反目的可能,但這總比虛偽的好。坦白說,香港教會對耶穌這樣「激」的吩咐和做法沒有太大的認同。教會較喜歡保持中立,但中立可能只是騎牆派的美化詞。縱使教會有時就某些社會事件表態,但它卻慣性選擇一些有廣大群眾支持的行動。至於那些政治敏感的事,它選擇中立,因為教會不太願意置身在紛爭中。然而,抗爭卻是維護真理的方法,也是教會對保持成為上主教會(地上的鹽)的過程。堅持抗爭不是要將教會變得政治化,而是不容公義被扭曲和真理被踐踏。先知耶利米提醒我們,「他們輕輕忽忽的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耶八11)我們不愛爭執和對立,但倘若我們的政府(社會)頑梗無理,甚至製造虛假和恐嚇的話時,我們只有與它抗辯,不畏懼說出它的錯。

  上主的和平與羅馬的和平(太十34 ~39)

  耶穌又說,「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耶穌這話實令人感到意外,因為一個引致群眾不和的宗教只會使它的信譽大打折扣。因此,為要避嫌,教會一面倒強調它和平之子中溫柔的身分,而甚少提及耶穌作為和平之子的「顛覆性」身分。耶穌拒絕假裝和平之子來附合社會的渴求,反而直接向他們澄清,他來是叫地上動刀兵。當然,動刀兵不是拿起武器,而是拒絕「羅馬的和平」(Pax Romana)。簡單來說,羅馬和平是指羅馬政權以暴力和極權所建立的強盛和繁榮。耶穌來是要揭露「羅馬和平」背後的虛偽,並要求跟隨他的人為上主國放棄一切所珍惜的和平。但當抗議、示威和批評等等一面倒被指為破壞香港社會的安定與繁榮時,究竟我們所指的安定和繁榮是甚麼呢?若果安定與繁榮是要從犧牲司法的公正而來,我們不要;若果安定與繁榮是要剝奪貧窮人和受壓迫者申冤的途徑而來,我們不要;若果安定與繁榮是使人只陶醉於自己享樂的生活時,我們不要。若我們的主在祂當時的社會也是一個「滋事分子」,教會又何須害怕被誤會,失見證?

  再看使人和睦的人(太五9)

  惟有在以上的視野下,耶穌的教導「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就不會一面倒被理解為「和事佬」和「排解紛爭的人」。當然,扮演和事佬的身分並不易做,也不一定討好,但教會應有「顛覆」的勇氣,向欺壓、貪婪、虛假和強暴說「不」。

  沒有人喜歡爭執,但我們更不喜歡一個不容忍,甚至阻止人抗辯的社會。不是因為造反有理,而是因為這可能是假和平。爭執沒有必然帶來和諧,但真理需要透過對抗才會被認識和尊重。上主的兒女就是那些不輕易滿足羅馬的和平,卻委身於上主和平的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