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形容廿一世紀的「理想成長」?
我很欣賞教育當局即將新增的三個會考科目:批判、創作和溝通。
似乎又清楚又直接地指出一個香港學生的成熟指標。
批判是按著甚麼?我相信這是現今社會的困惑、我們活在一個難為正邪定分界的時代,你問一個中學生:「同意不道德的交易否?」他或會反問你:「視乎代價多少?」
我們的中學生在報章傳媒已受重賞下就成勇夫,販賣犯法用品及犧牲色相不再是極少數人的行為。只要有「合理」的金錢,就會「考慮」做學校曾嚴禁的事。
你只要在週六下午往尖沙嘴靠近漆咸道頭的幾條街逛逛,你會吃驚地見到頗多身穿黑色T恤的金髮少年,有十歲還未夠的女孩子,一隊隊地站在路旁等「私家派對」的酒吧開門。
最使人氣結的是旁邊停泊兩架巡邏警車,警員站在車旁注意他們的動態,然而那群天真的臉孔卻是嘻哈大笑,口咬著香煙......。
你怎樣評論這景象?我們的孩子們缺乏了甚麼?你會歸因於家庭欠缺吸引力、兒童中心和教會失去影響力、學校的約束力太弱,還是孩子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有甚麼問題!
一個懂批判的人是能夠掌握因果關係、對規範有敏銳的自律。可以說,既能享受自由,又能拿起對已對人的責任。
這是家教的基礎課程。
「創作」是生命的體現。
我們所受的教育是看重標準答案,考試成績好的學生可能滿腦子都是答案,然而極少自己的意見。
我記得昔年會考時有些輔助用書竟然有示範如何答「你的意見如何」類的題目。
所以我們一班同學的「個人意見」竟然在同一答卷中是一樣的。
我們都考得很高成績,然而我們其實並沒有個人的意見,只是唸熟輔助教材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