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遇上生命~喬裝的勵志電影


1932 期(2001 年 9 月 2 日)
◎ 一台戲 ◎ 陳廣慧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八月八日晚上,中環大會堂音樂廳座無虛席,大家都是為了看由影音使團製作的福音電影〈當生命遇上生命〉。這已經是第四次公映,也是最後一場,從六月二十五日開始,相隔一個多月,還有很多人捧場,可見它受歡迎程度。

  在正式開日;胦前十五分鐘,排隊入場觀看的人龍已經延伸到大會堂門外,最後達至大會堂圖書館的門口。我站在隊伍中間,聽到前前後後的談話聲,才發現原來有很多是跟各自所屬的教會團契小組一起來。平日到戲院看電影的,情侶、夫婦或一家大小佔大多數,看福音電影的人則是一群群,少的五六人,多的也有十幾二十人,可見,福音電影真的有市場。

  如果真的要歸類,〈當生命遇上生命〉更像是一部勵志電影,因為片中的三位主角在福音戒毒村,每當遇到挫折、掙扎,或情緒非常低落的時候,熒幕上出現的對白,也就是從牧師口中拋出的話,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經常在電視、小說中聽到的對白,例如:「在哪裡跌倒,你就要在哪裡爬起來!」或者「如果連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就更沒有人會看得起你!」

  牧師說的時候,雖然語氣不重,但聽起來像是帶著多少挑釁的意味,目的是要激起戲中人物心中的鬥志心、自尊心,從而改邪歸正。對觀眾而言,這種對白聽起來乾淨利落,對導演來說,情節容易掌握,然而,我們從聖經裡學到的勸勉方法,卻不是這樣,它應該是帶著來自神的愛和充滿耐心的意味的。

  影片後半部分的情節集中化解兩個江湖人物之間的恩怨,導演想透過兩者的和好帶出「寬恕」這個聖經的道理。為甚麼要原諒人呢?聖經告訴我們因為神先原諒了我們。片中的江湖大佬阿龍,雖然已經悔改歸主,在戒毒村中生活了一段較長的時間,但是面對以前的仇人阿Joe來到時,仍無法忘記對方的過失。

  原諒一個「不能」原諒的人或許不易,只有在神的愛中才能做得到。片中一方面傳遞聖經的教導,用講故事的方式,引用馬太福音十八章那位不饒恕人的惡僕的寓言,帶出神要我們原諒別人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導演卻強調人的主觀意願,道出原諒的真正動機-天天背著那個仇恨的心理包袱,怎麼會輕鬆呢?當阿龍最後原諒了對方,心結打開了,結果正如他所說的,心情變得輕鬆自在。導演既站在人的立場,帶著「功利」的角度,又採用聖經的教導去詮釋寬恕的意義,這兩種立場真的能夠並列而置,相行不悖麼?

  觀眾看〈當生命遇上生命〉的時候,經常被逗笑了,因為裡頭有一個角色,帶給他們很多笑料,那個人物就是牧師。從他講解聖經故事,到教導村中的年輕人,用的都是滑稽的對白,將嚴肅的話題,轉化成一個個可供娛樂的笑料,觀眾看了固然開心,比如當牧師面對某些滋事分子的時候,要罰他們抄書,抄甚麼,抄以賽亞書,再吵,罰抄兩遍。因為觀眾當中有是很多學生,他們不約而同地笑起來。抄書的感覺他們經歷過,但是拿聖經的書卷來玩笑,可不覺得有點那個?

  〈當生命遇上生命〉雖然被定為福音電影,主題曲也是一首稱謝神的歌(插曲例外),但是福音的信息、神的話語、教堂、十字架、講台、奉獻箱,都變成了一種背景(story context),成為娛樂的元素,故事情節的襯托。影片開始前曾播出一段劉德華介紹此片的片段,他說這部片呈現了人內在的美好心靈。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為甚麼還要相信十字架的救恩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