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道工作的反思(三)
 低概念課程的方案


1869 期(2000 年 6 月 18 日)
◎ 牧養心聲 ◎ 梁榮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上期提及理想的栽培課程應有的幾個特質,就是要求精簡、圖像性表達和具關係互動。今期要作進一步詮釋。

  簡短的栽培-傳統要求每課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合共十課八課的課程,對於現代需要加班的上班族而言,是個長期而艱苦的鬥爭,也是個十足的信仰考驗。對於許多面對繁忙的生活壓力之初信者來說,他們拒絕接受栽培,所反映的不是不願付代價,而是反映不能!像我太太的大嫂,信仰也沒有弄清,就接受每星期一次,每次個多小時的初信造就課程,還配合平日閱讀串珠詮釋研經版聖經......,結果怎樣?「每次接受栽培,不知道為甚麼總覺得頭痛。」她說,她也懷疑這是邪靈攻擊。我心裏卻說:「對於一個還沒有清楚決志的人來說,經過接近兩個小時的敬拜聚會,下接這樣充實的課程,沒有口吐白沬,已經要感恩了。」

  圖像性表達-漫畫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同樣可以考慮的是「以文字創造圖畫」,這是耶穌的拿手好戲:講故事!身處於現代以至後現代,進入了所謂「後文字」的世界:現代人喜歡看漫畫多於看文字,喜歡聽故事多於思考。特別新一代,對於高概念性的知識感到煩厭,硬將許多道理灌輸,會令他們「覺得」信仰不再令人振奮,信仰成為叫人煩厭的學習。因此鼓勵栽培材料以故事或圖像為工具,因為「八卦週刊」和「漫畫」搶購現象在說明人都喜歡聽故事,看圖像。經驗告訴我們,主日講員說了甚麼,在散會前可以忘記得一乾二淨,但他的「例子」(通常就是故事)卻又長時間留在我們的記憶裏!

  關係建立-栽培應該是一個關係建立的過程,但在大量資訊的灌輸下,容易產生「師徒」形象。我們所講的關係是一種相向的互動,彼此可共話,可傾談。栽培員並非難題解答者,而是信仰同行者,給予關心,而不只給與教導和指示。

  後語:低概念的栽培課程只是一個反思下的建議,無意全盤否定傳統的栽培課程,要解釋不可能在三言兩語下可成-況且這文章要說的太多了,照樣進入了高概念的死胡同裏,是時候擱筆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