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這裏的情感訓練不短日子了,但我發覺他仍是依然那麼......。」
「看到其他參加的孩子那麼積極主動,但我的孩子卻幾經鼓勵,仍不肯舉手答問題!」
「我的孩子還未有進步!」
這是我們舉辦情感教育小組常遇上的家長質疑,他們都熱切地問:「還未有進步啊!」
當我與這些家長傾談時,他們的疑問常是建基於
(一)「見到」其他組員比自己的孩子反應好;
(二)「試過」催促自己的孩子要加強專心、試舉手答問,但孩子無改善;
(三)「想起」到今天參加了不下十堂(或更多),會否浪費時間?
一切心理的焦慮都來自父母的「見到」、「試過」和「想起」。然而一切的答案也是如何成熟去處理「見到」、「試過」和「想起」。
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有期望,這是非常合理的,但這期望在於「他」的性格特徵所擁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內向的孩子有利於深入思考、靜心聆聽;然而不利於對他人作反應和主動在羣體中發言。他們常被責備為遲純、不積極!
外向的孩子有利於活潑生動的表演氣氛場面,但不利於安靜閱讀、耐性做功課,他們常被責備為不專心!
較中庸之道的也不見得討父母歡心,他們不是較快的、較高毅力的、較用心學習的。他們更易被父母責備為不及其他小孩答得準確......。最顯著的是「還未有進步!」
試想平衡型的人怎可以左方高於右方,或右方高於左方?他們基於不偏不倚的原則便常保持做到普通水平,因為這地步帶給他們心理上最少的壓力。
反之,當某次表現過激時,例如很落力去玩集體遊戲,結果自己心情反之很波動,晚上也睡得不好;故此也很快返回平衡崗位去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