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了中史科的存廢問題,引起不少爭議。教署要把中史科併入人文科,又有所謂新歷史理念,認為該把中西史合併,總之就是要把中史科地位淡化。
我是讀文史的,當然不贊成這種做法。香港人已少讀詩,再不讀中史,從何建立國家民族觀念?又如何培養出文化感情?
就算不談國家民族的大問題,歷史也是蠻有趣的科目。有人覺得悶,那只是教學法出現問題,而與歷史本身無關。本港學校讀歷史多着重史料記憶,並不深入比較事件之間的關係,找出事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只見樹不見林的讀史法,變成死記硬背,自然趣味全失,變成負擔。
香港本就缺乏情感教育,訓練出大批滿腦子科技金融,實際功利,缺少歷史感和詩情的下一代,難怪香港人多半言語無味,庸俗不堪。
看土耳其人於十三年前發動「信件郵寄至千禧」,有一萬五千人參加,郵局把信件收藏在保險箱內,今年年頭才開始派信。十三年間,物換星移,信中內容都成了歷史。這活動就是最有意思的歷史感和情感全民教育。
又看前蘇聯領袖戈巴卓夫的太太,臨終前最大願望是在海邊住下來,到海灘觀浪潮湧上來、滑下去的景致,看朝暉夕陽,聽沙沙浪濤便足慰平生。這種歷盡權力名利後的省悟,重歸淡泊自然的詩情,香港人懂嗎?
還有歐洲電影「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片中郵差跟詩人大談暗喻,能拍出這樣的文化電影,正正是歐洲人文化深厚的表現,換了香港,觀眾早就大叫「唔知乜」了。
不讀史,不讀詩,怎能把香港人培養成心靈敏感、胸襟視野廣闊的有情人?沒有夠水準的市民,又怎能把香港建成個名實相符的國際大都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