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大家都在營營役役。從小不點的娃兒到霜華滿鬢的人們,在學校、在家裏、在社會,各個不同角色,忙個不亦樂乎。
但也有可以舒緩一下緊張的日子,除了教育界中人,有悠長的暑假、寒假、公假之外。其他的各行各業、各機構,也有政府指定差不多二十多天的公眾假期,好教人鬆弛一下,這是一項德政。
可是對假期中所得到的,是享受?還是折磨?那就因人而異了。試看在所謂一連幾天的長假中,就以今年的復活節來說,香港機場一天飛機升降的次數六百多架次,破了空前的紀錄。船隻班次又是密麻麻的誤班誤點。羅湖、皇崗各處關卡,到處人頭湧湧,扶老幼,好些老弱婦孺,感到不適需要接受醫療的。車站、碼頭、機場,出現一幅幅的真像流亡圖。弄到有關交通、過境的負責人們,忙個半死,還招來謾罵、詬病,喫力不討好。加上那幾天風風雨雨怨天尤人,此情此景呈現在螢光幕,真有我見猶憐,有點何苦來哉之感。
海、陸、空帶走了百多萬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是別有一番景象。從前每逢假期,在香港只有商業區銀行中心的地區顯得寂靜,其餘各地區、新界,都是熙來攘往的。一般人都是郊遊去也、飲茶去也,就是去去來來都在港、九、離島、新界,頂多去去澳門。人潮很少外遊的,在假期港九照樣熱鬧,在街上搶搭的士、巴士,在酒樓、茶室爭座位,甚至會鬧出爭吵的場面,街頭到處全擠滿了人。
如今呢,每次長或短假期,街頭相當寧靜,行人疏落。交通工具隨傳隨有,茶樓酒肆無須排隊輪座,施施然選擇座位,到了與世無爭景況。留在香港倒也真的在享受假期,而不是折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