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日「全人教育~教育改革的目標」


1882 期(2000 年 9 月 17 日)
◎ 教會之聲 ◎ 郭乃弘牧師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教的教會向來看重學校教育,視學校教育為栽培人成人~一個完整又能反映上主形象與作為的人。為此,率先在香港辦校的不是政府,而是教會。至今,香港眾教會直接或間接辦理全港高達四成的中、小學和幼稚園。

  然而當我們檢視今天香港的學校制度時,不難發現它真是千瘡百孔,與「全人教育」的理想相距甚遠。

  首先,香港近三十年的學校教育在量方面增長驚人,可是教育素質卻乏善可陳。

  自一八五零年代開始,香港政府和香港的教會因社會所需而全心全意發展「精英教育」。但在一九七八年,隨着九年免費教育的引進,香港已開始實施「普及教育」。普及教育固然非常重要,可惜在急速發展的道途上,當局大大的忽視了配套(例如培訓優秀教師)的發展。

  其次,一百五十年來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政府為了順利的管治,牢牢地控制着教育。在這情況下,百多年來的教育皆重知識與技能的灌輸,而完全忽視發揮學生的心智,尤其是獨立思考與判斷是非的能力,以避免對管治權威做成威脅。這與教育的原意大相逕庭。教育的拉丁文是educare,意思是抽出。因此教育的最主要目的當是促使人發揮其潛質。

  再者,香港自一八四零年以還皆是一個商埠。顧名思義,商埠是由商人當家作主。為此,香港學校教育也以服事商業社會為主,它為工商界所需提供小量優秀的管理與專業人才。因此汰弱留強的考核制度,向來是香港教育制度的特色。至於不能通過各種形式的公開考試之大部分同學,只好淪為香港工商界所需的勞工和白領階層。香港的整個學校教育皆是為了服事工商界。為此,當今天工商界需要資訊科技人才,香港的學校便匆匆把資訊科技引進本已緊迫異常的課程內。

  最後,香港政府,尤其是教育當局,應為香港學校教育的種種弊端負上責任。

  無疑,香港教育每年的開銷至為龐大,佔政府全年財政預算幾近五分之一。因此教育署不得不設立嚴密的監管制度,以免浪費公帑。然而事與願違,教育署本身就成了各政府部門內一個最科層化、最臃腫的政府部門。為了控制,除了《教育則例》和《津貼則例》外,教育署官員並不時發放許多不必要的規例與政策。學校往往為了應付這些官僚的行徑,疲於奔命。在整個監管和彼此不太信任的氣氛下,學校難以不斷地創新與實驗。在嚴密的監管下,學校極難以塑造充滿快樂與趣味的學習氣氛,最終受害的,還不是數以萬計的莘莘學子嗎?

  受到商界思維的影響,當局時常強調成本效益,令到前線的教師心有餘力不足。試想,一名教師每天需要授課六至七節,哪有足夠的時間備課?每班的學生人數往往高達三十五人,教師怎能給予每名學生足夠的關懷呢?學生卻極需要在充滿關懷的氣氛中成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導學生根本就不能以成本效益的原則去量度!

  今天香港的學校教育正籠罩着自私自利的社會風氣,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皆無一幸免。作為香港最大辦學團體的教會,實當釜底抽薪,為了香港未來一代的兒童和青少年,先從教會所辦的學校始,尋求全面革新整個教育制度的良策,以至每所學校皆能實現「全人教育」的抱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