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基督徒的人生 (四)


1882 期(2000 年 9 月 17 日)
◎ 古道今詮 ◎ 何崇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有甚麼不同?首先,美育之居所在「形象」之中,有具體客觀性:不論是自然美,如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奇特;人的行為美,如樂於助人、見義勇為、文質彬彬;藝術美,如繪畫書法、舞蹈之姿、電影取景、音樂之抑揚等。美的對象總是以其具體生動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欣賞者的意識裡,引導人在賞心悅目之中,在美的薰陶之中,洗滌心靈,提昇思想,豐富感性與知性,在最自然之氣氛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美育之居所在「情感」之內,具有感染力:屬於心理歷程的情感,是人對「客體」與「需要」之間關係的反映。德育與智育雖然也都包含着情感因素,但它們多是通過理性而論證說理,或運用抽象的概念,主要作用在於人的理智,以理攝服人。美育卻要以情牽動人心,通過美的事物激發情感與心靈,做成審美體驗,引起情感共嗚,使人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得到昇華。如小說人物的形象使人產生多種心理因素,進入新的世界。對美育而言,激不起情感的事物不算佳美,不能打動人的教育也不是美育。

  美育之居所在「消遣與娛樂」之間,具有愉悅性:消遣多有理性成分,娛樂多屬感性。美與遊戲本能很相近,生發出生命的氣韻,也對自身的體與靈的肯定。元大畫家倪瓚曰:「予逸筆草草,聊以自娛。」清著名畫家石濤說:「縱使筆不筆,墨不墨,自有我在。」

  此外,美育之居所在「潛移默化」之中,具有深邃性:欣賞者面對美的作品時,並無意接受教育,但卻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地接近了作品所蘊含的真、善、美所激動,於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美育過程中不帶有強制性,受教育者完全自由的、主動的。

  
美育的任務

  1. 介紹有關行為美、自然美、藝術美的基本知識:審美教育的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為使人掌握一些美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把握各種形態美的審美特徵、作用和審美方法,使人懂得甚麼是美,怎樣才美,為今後的審美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2. 以美呈現真與善
    無論誰,都有美感和對於美的思索,即稱為「美的體驗」。人總是極少像嚮往美那樣,嚮往其他的事物。因此,研究美不是無聊的事。美的內容是人類共同的驕傲,亦是人的光榮與喜悅的所在。「藝」字原為播種之意,指在人的精神領域,播下優良的種子之意思。審美觀是人類世界觀的一個組織部分,是人的世界觀在審美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它與美善的關係最是密切,建立一個美善的世界觀。

  
人為何需要藝術?

  1. 人需要藝術,因為藝術把人本來看不見的生活本質和規律,用活靈活現的形象表達出來,讓人從中體認自身生活的價值。藝術不但擔負探索生命意義的使命,而且承擔指導人生道路的責任,它探索人生的優點、針對現實羞惡。藝術如鏡子,不是把現實中的東西重新「反映」出來,而是開出一窗戶,通往更新的體驗裡。

  2. 人需要藝術,因為藝術把人的心靈深處最隱祕的東西展示出來,讓人體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審美愉悅~渲洩之快感,具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性質。黑格爾(Hegel)說:「藝術的任務和目的,就在於把一切在人類心靈中,佔有重要性的東西,都拿出來滋養我們的感性、情感和靈感......藝術能喚醒各種本來睡着的情緒、願望和情欲,使它們再活躍起來,把心靈空間填滿......在賞心悅目的觀照和情緒中盡情歡樂。」

  3. 人需要藝術,因為藝術形式與生命形式有異質同構的關係,藝術無處不是「人的符號」,即從藝術中可以透析人生。蘇珊‧朗格(Susan Langer)指出,生命有四個基本特徵~有機統一性、運動性、節奏性、成長性~這些特徵都可以在藝術形式中,找到相應的表達和共嗚,正如孔子所談的「賦、比、興」~藝術可以進入生命和陶冶性情,提昇生命素養。

  
美就在人面前

  日本美學家鈴木信說:「美」不如「熱」、「紅色」等,隨即叫人聯想到火焰等。因為美包羅萬象,超越了種類界限,即凡是存在的,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美的。因而,提問甚麼是美,一般地說,這種提問本身沒有意義。這種提問只能讓人在自己的體驗中,去進行選擇,因為美是有關於個人體驗的個別現象。因而,普遍的美的景色、美人和優美的演奏的表象是不會有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