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從學生放暑假說起」


1819 期(1999 年 7 月 4 日)
◎ 交流點 ◎ 徐濟時(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神學論理時事研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曾經聽過一段這樣的評論,說到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少年人是在各種年齡階段最被輕忽的一群。從西方心理學的探討,踏入青春期的暴風少年,是人生中由兒童過度成人的無所適從時期。或許正因這兩項因素,華人社會大多對青少年缺乏提供全面的關顧;華人教會也多未有給予整全的培育。解決青少年的「畢業變失業」、善用暑假等問題只是部分可做的事,教會以致神學院實應投資更多在這群教會未來接班人的身上。

  屈指一算,在香港十多間神學院過百的專任教授中,有多少位是專攻青少年事工呢?在相關的基督教教育系中,一直都是集中教導兒童期方面的科目;在近十多年興起至有主修的學系中,輔導系是以婚姻家庭為主,院牧事工以病患終老為主。這些從西方神學院引入的科系,似乎仍未有引入「青少年事工」這類課系,或許根本就沒有人去讀這門課,又可以開得多少科呢?但願教牧將這方面的需要反映給神學院,至神學院也設立這方面的儲備師資。

  至於個別堂會方面,相信不少在六十年代「起家」的教會都是以學生工作為主力,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不少昔日的學生已成為教會的長執輩,而他們的兒女也正步入青春期,青少年事工的需要更為埋身,迫切感應更強。大多數面臨老化的堂會若仍不做學生工作,則會愈遲愈難做呢!或許有兩方面意見可供堂會參考:

  一、青少年事工需要投資極多的教會資源(人力、物力、金錢、時間等)才會見效。只由少數受薪同工(不論教牧、神學生)承擔是不足夠的,堂會應動員教會內信徒群體一同擔此青少年牧養的重任,其中以教師、社工、大專生、職青及有青少年兒女的父母,是更適合的人選。愈多人承擔,成功機會愈大。

  二、堂會可推行一種「認領計劃」,就是父母輩認領教會內下一代兩位兒童作為「代父、代母」;青年兄姊認領一、兩位主內弟妹作為「義兄、義姊」(big brother, big sister)。有一批「大人們」立志委身協助一些父母培育兒童度過青春期,是責無旁貸的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