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天地「從路得記看-恩慈」


1819 期(1999 年 7 月 4 日)
◎ 文林 ◎ 曾維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約書亞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安頓下來,及至約書亞離世後,以色列人便陷入了一個無政府狀態,在士師記多次提到他們「各人任意而行」,神不再為他們興起屬靈的領袖,他們在信仰和道德上都偏離神。每當有外敵入侵,神就會為他們興起一些帶領他們抵抗外敵的人,被稱為「士師」(例如基甸、底波拉、參孫等)。在士師時期,兵慌馬亂、民不聊生,整個國家都面臨戰亂和饑荒的威脅,當時亦出現了一些「移民潮」。路得記就是記載一個移民家庭和她們回歸的故事。

  路得記可以說是一個大時代中的愛情故事:哀怨纏綿、感人肺腑,好像一首田園詩歌,它又被稱為「希伯來文學中的珍珠」,被千古傳誦。我們試從路得記看聖靈所結果子其中的一種表現:「恩慈」(Kindness仁慈),包括「人對人的恩情」及「神對人的慈愛」。

  

  人對人的恩情

  路得記中的幾位主角,包括拿俄米、路得、波阿斯等,都是很有恩慈的人,他們對人都有情有義、富有同情心、樂於施與。拿俄米因為逃避饑荒,跟隨丈夫以利米勒,帶著兩個兒子由伯利恆移民去到摩押地,兩個兒子後來亦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可惜,在十年間,她的丈年和兩個兒子都相繼離世,剩下三個窮寡婦「三依為命」。拿俄米知道耶和華眷顧以色列人,伯利恆已經開始有收成了,於是鳥倦知還,決定「回流」,回去這被稱為「糧倉」的祖家伯利恆。

  在她起程之前,她要先處理一件事,就是兩個媳婦的去留問題。拿俄米和這兩位媳婦相處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經有深厚的感情,一旦要分手,自然會難捨難離。路得記的第一章已很細緻地描寫出她們的離別之情。拿俄米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她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如果有一個或者兩個媳婦能夠與她一起安享晚年、陪伴終老,日子當然會好過些;她雖然可以對兩個媳婦「動之以情、勸之以理」,叫她們陪伴左右,但拿俄米並沒有這樣強迫她們;因為她知道,如果她這兩外邦的媳婦跟她回鄉,可能只是死路一條。相反,她以更大的恩慈對待她們,知道她倆仍然年輕,為著她們的前途和幸福著想,就勸她們,重返父家,在摩押地找一頭好人家再嫁,重建自己的家園。

  拿俄米的大媳婦俄珥巴聽到婆婆(奶奶)的一番說話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既然婆婆那麼通情達理、又寬宏大量,於是她就卻之不恭。雖然都是很不捨得,但仍然心安理得地返回父家重過新生活。大媳婦這樣的選擇亦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在法律上,她的丈夫已經離世,她們的恩情已斷,她已無法律上的責任繼續去供養她婆婆。況且她在丈夫離世之後,並無立即捨她而去,反而一直留在她身邊,直到婆婆這時提出要「告老還鄉」返去伯利恆,她才重返父家。老實說,她已經「人致義盡」了,所以她就算選擇留在摩押,也是天經地義的。但至於以後的命運如何?聖經再沒有記載了。後世的人亦不大認識拿俄米的大媳婦是誰?很多人都會忘記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放棄了供養婆婆的機會。而拿俄米的細媳婦是誰?大家都知道是路得,她以恩慈對待婆婆,因而產生那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而且更加晉身成為了以色列人的一分子,這些事蹟卻是永留青史、流芳百世!所以,要選擇合神心意的決定,可能會吃一些「眼前虧」,但至終是會得到神的賞賜的。

  路得為了婆婆的緣故,願意像亞伯拉罕一樣離自己的「本地、本族、父家」(創十二1)跟隨一個一無所有、又老又窮的寡婦,去到一處「人生路不熟」的地方,簡直是前路茫茫,到底她為了甚麼?為了報答亡夫的恩情?抑或她認識到耶和華的慈愛?路得在拿俄米一家之中,認識了這位滿有恩慈的神,她自己也學會了以恩慈待人,特別是對她婆婆。她知道在這時刻,再沒有其他人可以取代她的位置去幫助拿俄米。由摩押去伯利恆,對一個老人家來說,可以說是「萬水千山」。拿俄米後生的時候,有丈夫和兩個兒子陪伴,縱使再去遠些也沒有問題,但現在已經今非昔比,她所倚靠的男丁已經「客死他鄉」,不在她身邊了,試問她有甚麼能力可以單獨,返到遙遠的故鄉伯利恆?返去伯利恆的途中,要經過崎嶇的猶大山地,是不毛的沙漠,她可能會病死、曬死、餓死或被賊匪打死。路得想到這裡,就毅然決定陪伴婆婆一齊返她的鄉下,放棄她留在摩押再嫁的權利。她對婆婆說:「你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那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那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一16-17)

  好一段感人肺腑的「婆媳宣言」,通常只是在婚禮中才聽到的誓詞,由新娘、新郎回應:「我願意」,現在竟然由一位媳婦對婆婆說出來!路得深信神既然恩待伯利恆這地方,一定「天無絕人之路」的,神一定會恩待她們的。

  

  神對人的慈愛

  路得對婆婆的恩慈果然「孝感動天」,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她們回到伯利恆時,奇妙的事就發生了:當時正是割大麥的時候,她竟然遇上了以利米勒的一個近親波阿斯,他是一個宅心仁厚的財主。路得在他的麥田收取麥穗,彼此一見鍾情,終於共諧連理。路得為波阿斯產下麟兒,名叫俄備得,俄備得後來生耶西、耶西生大衛;亦即是說,路得就成為了以色列人最偉大的君王大衛的曾祖母。路得本來是一個外邦女子,一個摩押人,一無所有,隻身來到伯利恆,理應不能出人頭地,枉論擠身於以色列人的族譜之中,但因為她以恩慈對待婆婆,神亦特別以恩慈待她,使她搖身一變,成為大富婆(財主的太太)、甚至成為以色列皇族的宗親!另一方面,路得的婆婆拿俄米雖然相信神,但當她面對困境,她也曾多次埋怨神:

  1.她曾對兩個媳婦申訴:「耶和華伸手攻擊我。」(一13);

  2.當她返到伯利恆時,她叫人不可再叫她做「拿俄米」(甜的意思),要叫她「瑪拉」(苦的意思)(一20);

  3.又說:「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一21);

  拿俄米在埋怨神,似乎一直都沒有反省自己有甚麼的錯誤,如果她想深一層,她就會記得,以前在國家遭遇饑荒的時候,她們經不起貧窮的考驗,撇下自己的國家、親人,一家人去到一個敬拜異教偶像的地方-摩押(摩押地近死海,較為富庶,他們是羅得的後人,受神的咒詛(申二十三章))。拿俄米忘記了神的警戒,在摩押這拜偶像的民族中住了十年,等到自己「 人又老、丈夫仔女又無」的時候,聽到國家豐收了,就「打道回府」,好像「良禽擇木而棲」,她對神的信心和信靠到底有多少呢?返到鄉下,就一味向人埋怨神,謂神對她不好。很多時人面對苦難,只埋怨神,不識得檢討自己可能要付上一些責任。拿俄米當時就是這樣。

  當然我們都很諒解拿俄米的苦況,如果我們在她的處境,可能我們的埋怨更多。而拿俄米都只是埋怨,並無因此而離開神,所以神一直都以恩慈待她。首先讓她有一位忠心、孝順的媳婦;當返到伯利恆時,神又讓路得遇上拿俄米丈夫以利米勒的一個近親財主波阿斯;因為路得的緣故,拿俄米成為了波阿斯的外母。神不再追究她的埋怨,卻以恩慈相待。路得後來生了俄備得,拿俄米歡喜若狂,疼愛這孫疼到不得了,直把他當是自己的兒子一樣來養。路得後來亦奉養拿俄米直到終老,以恆久的恩慈對待婆婆;連她們的鄰居都說:「拿俄米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四15)這句說話是伯利恆的居民所說的,顯示路得後來在伯利恆對待拿俄米,比在摩押的時候更好。因此,拿俄米並無「空手而回」,因為她帶了一個「比七個兒子還好」的媳婦回來!她們更為後世的人樹立了一對「模範婆媳」的榜樣。神以恩慈對待拿俄米,所謂「守得雲開見月明」,她對神的埋怨一掃而空,以後聖經再無記載拿俄米對神有任何的埋怨了。

  路得的經歷,亦應驗了波阿斯當初對她的祝福(二12)「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

  路得對人有恩慈,神以加倍的恩慈待她!因此,我們看見神的賞賜是超過我們所想的。在整本路得記之中,充滿了「人對人的恩情」和「神對人的慈愛」,構成了幅美麗的圖畫。路得記書中提到有婆媳之情、夫婦之愛及婆孫之親,更加突顯神人之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