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讀《論語》之一「四海之內皆兄弟」


1819 期(1999 年 7 月 4 日)
◎ 古道今詮 ◎ 陳耀南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人生數十年,行走江湖,而「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可貴的是情同手足、互相扶持,而又平起平坐、互尊互愛的朋友。相憐「如弟兄」的詩人李白杜甫,桃園結義,結拜金蘭的豪傑劉、關、張,為千古的美稱。其中的關羽,更因為「義薄雲天」-「薄」,不是厚薄的薄,是「逼近」的意思-朋友道義,高比雲天,所以由被稱為「公」而死後被尊為「神」,黑白兩道,都對他崇拜。

  俗語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之間,貴乎道義;也惟有道義,可以交上肝膽相照的好朋友,其真誠互愛的程度,往往超過所謂親生骨肉。很簡單:血緣的兄弟雖是同母同父,卻不一定是同心同志。生而有賢父良母的栽培,長大後又在政治上風雨同舟,事業上文學同路,於是深情相愛如蘇軾蘇轍兄弟,那固然令人羨慕。但是,同一父母所生,三國的曹丕與曹植,春秋的鄭莊公與共叔段,相妒相仇,終生不巳,那又何等痛苦?所以,就如舊約聖經的故事:大衛與約拿單的友誼,就遠勝於以掃和雅各、西伯與該隱。

  《論語》有三則名言,指出朋友之間自處共處之道:〈衛靈公〉篇:子張問「行」(怎樣開拓「外展事工」)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維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世,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講話誠心信實,行事忠厚謹慎。常常懷念著這兩個原則,站在那裏,原則就像在目前;坐在車上,原則就倚在扶手旁邊。這樣,就算到了津巴布韋、坦桑尼亞,原則還是行得通。否則,不可信,不可靠的臭名,遠播近聞,就在土生土長的州居鄰里也沒有立足之地了。子張聽了。就把這些話寫在襟帶。

  〈子路〉篇:樊遲問仁。孔子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之」就是「去」,夷狄之邦,文化雖然與我不同,甚至落後,但是人的情性,人的尊嚴,仍然沒有分別。生活小小心心,辦事謹謹慎慎待人誠誠懇懇,一定減少了過失,增厚了情感。十九、二十世紀之間,歐美傳教運動興起,無數滿懷信心與熱誠的基督徒,結伴甚至隻身東來,冒險犯難,開闢榛莽,廣播信心的種子,宏揚救主的福音,當然極可敬佩;不過,也由於人的軟弱,人的限制,特別在那個白人驕傲的「鐵達尼郵船」時代,許多西方人士都鄙視有色人種,以自己為上帝選民,以開化土人為「夷狄」,為「白人的負擔」,視巧取豪奪為能藝,以特權暴利為當然,結果在播下福音種子的同時,也播下了國家民族仇恨與文化抗拒的種子,替撒但留了地步。他們就是不懂:許多處事待人的原則,不論對本國人、對外邦人、對看來事事落後的「夷狄」,同樣是「不可棄也」-當然,他們更忘記了聖經更簡明、更深刻、更親切的教訓:「猶太人利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同有一位主,衪也厚待一切求告衪的人。」(羅馬書十章十二節)

  源出《論語》,而更變成日常語言一部分的,是〈顏淵〉篇兩位孔門弟子的對話,司馬牛憂傷地說:「人人都有兄弟,單是我沒有!」-這句話代表了許多沒有弟兄姊妹、缺乏家族支援,感覺上很孤立飄零者的心聲。子夏(卜商)訊安慰他說:「我聽老師說過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兄弟的有無,就如生死、富貴之類問題一樣,是「天意」與「命運」的範疇,不是個人所能預知,所可左右,所以也無謂為此憂傷,不必對此負責。個人所應當存心、應當努力的,是「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處事小小心心,減少過失;待人恭恭敬敬,增加友誼-這樣,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弟兄了。

  這段話,合情合理,感人動人,難怪千百年來,廣為國人所傳誦、服膺-不過,如果我們更深入一些思考:「敬」,是否就可以完全「無失」呢?彼此有「失」,明友之間又怎樣互容互諒,互助互規?這種朋友之愛的原動力,以致所謂「恭而有禮」怎樣才能發自內心,而「內心」的根層又在哪裏?由仰仗這個真正根層,起始於這個真正原動力的「主內之愛」,發展而出的教會事工,為甚麼可以比基於血緣和世俗利益的所謂「家族事業」,弘大持久不知多少萬倍?......我們繼續想想,就自然明白:為甚麼聖經可以成全儒經,以至成全中國文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