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改教運動對今天香港教會的意義


1836 期(1999 年 10 月 31 日)
◎ 教會之聲 ◎ 周兆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十月,是紀念改教運動的日子。屈指算來,自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文釘於威登堡教堂門上,掀起改教運動的幕子,至今近五百年了。改教運動對今天香港的教會有何意義?對於這個問題,筆者在此並不打算討論改教運動的「神學」貢獻,卻從另外幾方面分享點滴。

一、改教運動和城市宣教

  在德國,改教運動的行動和思想雖始於威登堡,但很快便蔓延到其他大城市,蘇黎世和日內瓦等地隨後紛紛響應。城市人多,剝削的事層出不窮,贖罪券的毒害在此最深最廣;也是因為城市人多,改教運動的思潮也能在此迅速傳遍,於是,城市成了正義申張的基地,也成了信徒為真理作戰的戰場。改教運動的成功跟其在城市迅速傳遍有著密切的關係。改教運動提醒今天活在香港這個大城市裏的信徒認清使命,保守為主爭戰的崗位,傳遍救人的福音,使人從罪惡中得到釋放。

二、改教運動和信徒生活原則

  改教運動中,膾炙人口的事很多,其中最為人樂道的便是路德提出的三項「唯獨」。所謂「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和「唯獨聖經」便成了改革領袖行事為人的三項原則。路德在萊比鍚、或是在沃木斯,面對教廷代表的威嚇時,所以能站立得穩,不退縮,也不妥協,正是因為能夠堅守三項「唯獨」原則的緣故,他的名句「這是我的立場,願神幫助我」便是最好的明證。今天香港社會瞬息萬變,從前看為「禁忌」的事,今天可能為人接受。今天香港社會鼓吹「成功」,講求達到目的,故可以不擇手段,卻美其名是「抓著老鼠便是好貓」,因此「滑頭」被看為聰明,「妥協」成了「識時務」,為了利益,人甚至甘願出賣自己,再沒有甚麼價值被看定是永恆和不能妥協的了。改教運動提醒信徒生活要有原則。

三、改教運動和教會胸襟

  眾所周知,路德本欲「改革」教會,而不是「改教」,但事與願違,改教運動的結果,卻是教會分裂。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當時羅馬教廷的極權,不能接納異見和採取強硬手段鎮壓所致。路德關心教會,卻在教會內找不到容身之處,分裂實在是路德不願看見和不願聽聞之事。今天教會應追求合一,同時又因身處多元化社會,內部自有不同的聲音,教會理應廣開視聽之門,讓健康的觀點能夠得到充分尊重和發揮,如此便是教會和信徒的福氣。

四、改教運動和文字工作

  改教思潮得以迅速傳播,實得力於印刷術的發明。一四五六年,古騰堡(J. Gutenberg)印刷拉丁文聖經。自此,要能得到聖經在手,已不再是困難的事了,也是這個原因,「唯獨聖經」的原則纔能得到落實和高舉。除此之外,印刷術又讓改教領袖得到更多涉獵教父著作的機會,路德本人就在奧古斯丁的著作上,得到非常多的靈感。今天雖然電子事業已露頭角,但文字工作仍是教會不可忽略的環節,就以中國大陸的教會來說,需要仍大得很呢!

五、改教運動和聖經

  雖然傳統神學教育常將「路德神學」列入系統神學的範圍內,但路德基本上是一名釋經學者,他在大學裏教聖經,就是他的「塔中經驗」也得自讀經,因此改教運動和讀經是息息相關的。聖經不單是神的說話,能安慰和振奮人心,它也是神賜給教會堅守和傳揚福音最寶貴的工具。改教運動提醒信徒讀聖經、愛聖經。在華人教會裏,更應注重聖經的翻譯,讓神的道直擊人心。

  改教運動對今天香港教會的意義當然尚有不少,上列數則鼓勵信徒保守改教運動的精神,在香港這個大城市—我們的家—裏作鹽作光,見證基督。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