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2 期(2025 年 10 月 26 日)
◎ 心靈絮語 ◎ 李碧如
美國猶他州槍擊事件餘波未了,網上罵戰到現在仍未完全平息,有人嘆息社會分裂嚴重,我卻覺得有不同聲音也是好事,吵吵鬧鬧雖然叫人心煩,但總比一錘定音不得異議好。
其中兩種處事態度很引人思考:遭槍殺的Kirk,他的太太Erika在追悼會上宣稱願意寬恕殺人者Tyler,她強調自己是奉耶穌基督之名而原諒對方。事後有人說,怎能夠原諒這殺人之罪!如此輕率饒恕,難道殺人者不用法律制裁嗎?亦有人十分感動,覺得Erika是真正的勇者,表現出泱泱大度,如果殺人者尚有人性,應該切實咎悔,務求讓死者安息,生者得照顧。
兩種看法各有道理,Erika的原諒並不表示殺人者不用接受法律懲處,只是表達個人沒有把他記恨在心裏而已。這是很有智慧的處事方式,記恨、憤怒,如果能稍減哀思還算有用,否則,何必折磨自己呢?放下憤恨,只是從個人出發,讓自己好過一點。Erika沒有說要釋放殺人者,她相信國家的法律會給他丈夫還個公道。
另一方面,電視台夜間節目主持Jimmy Kimmel則因為對Kirk的死語出譏諷,把總統特朗普的哀悼說成是四歲孩子對所養金魚之死的不捨。結果引出軒然大波,節目被叫停,然後又復播的鬧劇。於是,討論便由言論的合宜與否,上升到言論自由的層面。
這大概就是自由世界的特點,不管我們喜歡與否,同一件事,某些人認為要嚴肅處理,某些人卻嬉笑怒罵大唱反調。不過,面對被暗殺的人,開這樣的玩笑不免予人冷血的感覺。我們不必認同別人的全部觀點,但要批評爭拗的時候,還是應該集中在不同觀點上,而非針對人,更何況是再沒有機會反駁的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