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2 期(2025 年 10 月 26 日)
◎ 要聞

▲港台兩地醫護同工及學者出席研習坊,彼此交流靈安護理技巧及經驗。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已於10月18日,於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生命的觸動:華人文化的靈安護理研習坊」,透過香港、台灣專業醫護同工及學者的交流,探討如何提升靈安護理技巧,在不同場景中營造優質靈性照護環境。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主席鍾健楷牧師致歡迎辭,他表示研習坊旨在探討華人文化脈絡下的靈性關懷與晚期照護,期望透過專業交流,思考如何為臨終者及家屬提供更具溫度及深度的靈性照顧,深化對生命及尊嚴的實踐與反思。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副主席陳德昌牧師在感恩禱告中提到,生老病死不同階段都有上帝的美意,藉着探討靈安服務,讓長輩們走到生命最後階段之時,能看見上帝的祝福;照顧者、親友們的關懷與歡送,也令他們感到圓滿,無憾無悔地走完人生之旅。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關瑞文教授以「華人文化中的靈性關懷新視角」為題,開宗明義指人內在有神聖火花,令人從對方身上看見上帝形象,靈安護理(Namaste Care)正是以人的尊貴及有神聖在內為前題,尊敬和照顧對方。因此,即使對方的身體或認知能力有障礙,也深信有神聖在其體內。
他表示,舊約希伯來信仰顯示,身體與靈魂並非分割,而且身體亦不是阻礙靈魂的「罐」,相反是神聖器皿,故靈魂不會因身體退化衰殘而被捆鎖。「身體是與世界接觸並彰顯靈性的重要渠道,這亦是需要被餵養以及好好看待,以致身體雖然衰殘⋯⋯但連結感仍在,即使失智,那個『我』仍有強烈的存在感。」
他又言,人之所以為人及經歷神聖,基本上是與身邊的人或物連結,所以進行靈性關顧時,同樣可從社羣的愛與連結感,產生靈性被關顧的感受。例如,靈安護理正是透過五感接觸,如按摩、聽音樂或品嚐食物等方式,令神聖身體產生一種實在感,以致更能感受到自己。此外,照顧者亦有責任成為「回憶」的守護者,縱然當事人因失智而失去了部分回憶,但照顧者可記錄其生命經歷,以致對方離世後,亦能透過早前拍攝的片段或其他途徑,集體重溫其生命故事。
關教授重申,身體與靈性絕非分割,而是生命中的不同向度,而身體神聖存在是透過天、人、物、我的連結而經歷,例如從五感中體會自己,「在華人社會中做靈性照顧,其實是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可以自在而在地發展自己的『我』,是連結於天、上帝或其他事物。」
廣蔭頤養院何婉慧院長則分享「從靈安護理看見靈性關懷」,指靈安護理的重點是「尊重對方是一個人」,而且是全面性照顧,即透過人與人或環境的觸碰,提升生活質量。她直言,長者身、心、社、靈的痛是互相影響的,如有人關懷,便能夠在生命最後階段找到意義與安慰。因此,該院除了提升硬件設施外,更致力培訓團隊對靈安護理的認識,同時着重建立關係與連結,如滿足末期病患長者的心願,協助他們回鄉探親、與家人溝通聯絡和回顧其一生等。
Namaste Care International台灣區靈安護理倡導者、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江青純護理長表示,台灣有3種安靈服務,分別是住院、居家和共照,其中共照意指團隊會向住院病人(非安寧病房)提供安寧療護等服務。她認為Namaste Care是以全人為中心,故必先了解病人的生活背景,才能提供合適的照顧服務,但強調不是「做事」,而是「同在」。只要照顧者帶着「溫柔的專注」,提供安靜的環境,持續的目光接觸、觸碰、音樂、香氣與熟悉的物品,便有機會喚起長者的內在感知與情緒安全感。此外,溝通型機器人、動物輔助治療等都能提供療癒的陪伴,尤其對於孤單的長者來說,更是解悶和幫助他們抒發情緒的方式。最後她強調:「這件事情(Namaste Care)不是只有護理人員才可以做,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只要你願意就可以。」
研習坊當日,亦有廣蔭頤養院同工分享香港靈安護理的實踐。至於對談環節中,主題為「一場關於慈悲、溫柔與同行的對話/照顧,是一份送給彼此的禮物」,分別由來自台灣的財團法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王英偉教授、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專業發展及牧關教育督導盧惠銓牧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陳裕麗教授分享。